導讀:關鍵詞——領導力。這里是「精益之光」,我是戴偉城。“領導變革之父”約翰·科特指出,在這個時代,要成為一個職業上的成功者,一條重要的準則就是:不要依靠慣性,因為舊的模式、道路和經驗在新的環境下是無效的。企業也同樣如此。而對于變革中的企業(包括中小企業)來說,領導力至關重要。有更多的變革,就會要求領導者更強有力的領導與策劃。科特在《變革的力量》一書中探討了領導力的本質和形成,對于如何打造變革時代的新型領導者有重要的價值。
領導力過程的本質
要想實現領導職能,即創造建設性或適應性的變革,復雜機構中(集團企業)的領導行為要經歷三個分階段: 定向、聯盟、激勵。
1. 定向
定向指確定未來的愿景,并為實現這一愿景制定變革戰略,擬定經營活動的變革方向。擬定變革方向這一過程正是領導力的核心所在。要理解定向這一過程,需弄清楚這一活動的范疇、方法及影響。
定向所包括的活動范疇:
領導力的定向環節包括確定愿景和制定戰略。好的愿景需要能夠同時經得起需求和可行性的檢驗。需求意味著企業主要利益相關方(如客戶、股東、雇員等)的需要能獲得滿足。可行性指達到愿景的合理戰略,考慮到了競爭因素、企業的優勢和劣勢,以及技術發展的趨勢等。
如何確定發展方向:
確定此類發展方向通常是一個分析歸納的過程,即廣泛搜集相關數據并設法找出具有說服力的模式、關系和關聯。而推動這一過程依賴于對一連串問題的思考,例如,商業成功需要什么?客戶對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有何看法?再根據對問題的理解得出多種方案并進行驗證,甚至可以試用其中一些選項,最后選定一個好的方向(同時具備需求和可行性)。確定方向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過程中會經歷重大活動頻繁的旺季,也會經歷幾乎沒有什么活動的淡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終止。
在成功案例中,確立清晰的發展方向,可以促成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戰略的制定,指出團隊的目標、達成目標的方式以及提供鼓舞人心的信息,因此有助于產生有利的變革。
2. 聯盟
現代企業的一個核心特征就是相互聯系,其中任何人都不是完全獨立的,大多數員工都因為工作、技術、管理體系和職級與他人聯系在一起。一旦企業試圖變革,這些聯系就對實施領導力形成了特殊挑戰。如果大多數人不能聯合起來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那么勢必造成相互掣肘。
聯盟并非組織:
對擁有很多管理知識但欠缺領導力知識的讀者來說,促使人們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是一個組織問題。但事實并非如此,聯盟與組織有著本質區別。
從主要職能上看,企業組織屬于管理過程,主要幫助企業在重要方面(例如成本、交貨時間表、產品質量)產生預期結果;而聯盟屬于領導力范疇,在某一愿景和一系列戰略的指引下使人們聯合起來,以創造變革,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例如推出新產品和處理勞資關系的新方法等。
從主要活動上看,組織是一個包含合適性判斷的設計過程,包括何樣的結構最適合此項計劃;結構中的每一項工作最適合什么人去做;計劃中的哪一部分適合哪個人,因此交給他或她來做;什么樣的薪酬體系最適合該計劃和有關人員等。而聯盟是一項重大的溝通挑戰:通過與所有能對愿景實現提供幫助和合作的人員進行大量的溝通,幫助他們理解并相信這一愿景及其戰略。
如何達成聯盟:
要想達成聯盟,要盡可能地向能夠提供幫助的人或合作方(包括直接下屬、下屬、老板和供應商等)反復傳達發展方向;傳達過程中盡可能使用簡單的圖像、符號或隱喻加強溝通的有效性,這不需要侵占已經過度使用的溝通渠道,也不需要大量寶貴的管理時間;多措并舉增加信息的可信度,包括發動具有良好業績記錄和工作關系的傳達者,以盡可能合理的方式傳達信息,確保傳達者言行一致,證明對既定愿景和戰略全情投入(所謂身體力行的領導力)。
3. 激勵
在努力創造重大變革的過程中,定向指出了一條適合企業發展的道路,有效的聯盟使人們沿著這條道路前進,然而,在前進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路障——經濟方面、官僚主義或者政治方面的。這時,便需要成功的激勵來確保人們有足夠的能量來克服沿途的路障。
成功的激勵過程通過滿足人最基本的需求,比如成就感、歸屬感、自尊心被認可和掌握命運帶給人能量,而不是通過控制機制迫使人們不偏離正軌。這些過程強烈而深刻地感染著我們并激發我們做出最強有力的回應。領導范疇下的激勵手段包括:
(1)闡述愿景時充分強調聽眾的價值,使他們獲得尊重感;
(2)讓員工充分參與決策過程,決定如何實現與他們密切相關的愿景或部分愿景,使他們獲得掌控感;
(3)積極支持員工為實現愿景而做出的努力,為員工提供指導、反饋以及樹立榜樣,幫助他們提升專業水平,增強他們的自尊心;
(4)對他們取得的一切成功公開表彰嘉獎,給予員工認可和關愛,培養出員工的歸屬感和成就感。
一位好領導可以通過定向、聯盟、激勵這幾個階段來創造建設性或者適應性的變革,切實地改善領袖本人及其追隨者的處境。那么,好領導的卓越領導力是如何形成的呢?關于領導力的起源,很難給出準確的答案。科特教授結合對來自各個行業的成功高管們的深入研究,對領導力是如何形成的做了全面的分析。
領導力的形成
1. 遺傳因素和童年經歷
科特在研究中總結了高管們的共同個性,發現約有1/3可追溯到遺傳因素或早期生活經歷,并總結出了因遺傳或童年經歷而形成的四項主要品質。
內驅力:扮演領導者角色的人往往樂意身先士卒地完成重大任務,總是能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這種內驅力往往源于較高的對自身的要求,他們不滿足于現狀,力求繼續取得更大提升。渴望干出一番成就的旺盛內驅力對大領導角色來說至關重要。工作時間長、問題多,需要付出多年的持續努力才能實現與領導相關的種種變革,這絕對令人精疲力竭。很難想象,如果領導者不具備強大的內驅力,如何能夠長期做到長時間工作,而且還要處理各種棘手問題。
智商:在重要職位上顯示出卓越領導力的人雖然很少是天才,但他們的某種智商的確超乎常人。智商在定向過程中尤其重要。眾所周知,在這一過程中要接觸大量不同信息,篩選出相關內容,這無疑是一項考驗認知水平的復雜任務。
心理/情緒健康:健康的心理或情緒使人們在和世界聯系,尤其是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盡可能地避免了曲解和麻煩。情緒健康可能是人際交往能力提升的基礎。一旦失去了這種基礎或者基礎太薄弱,圓滑的社交能力就很難在后期形成。
正直:如果一個人的品性被人質疑,那么他將很難與他人達成聯盟。因為別人不會相信這個人說的話,并且不愿服從他的領導。正直品質還有助于確定良好的發展方向,對于有強大內驅力的人來說尤其如此。強大內驅力有其陰暗面,缺少正直品質會將領導過程引向邪路。
“領導力是天生的還是后天造就的”這一爭論無法從科學角度證實,相信領導力由遺傳因素和童年經歷決定的人認為,個人魅力是優秀領導者,尤其是優秀激勵者應具備的最重要的特質,但個人魅力不是成年后能學到的,而是來自基因遺傳和早期形成的性格。 但在復雜企業的有效領導過程中,即使是那些被認為具有非凡個人魅力的領導者,他們的個人魅力也經常可以歸功于成年后的經歷。
2. 職業經歷
要做好成功領導者的工作,僅有智力、內驅力、正直的品質和健康的情緒是遠遠不夠的。要有效制定企業的發展方向,需具備相關行業的豐富知識,理解有效商業戰略的要素以及有承擔風險的魄力;要達成聯盟,需具備多種溝通技巧,了解不同的溝通對象,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業績記錄,從而樹立起個人威信;要激勵員工,需理解基本的人性,洞察具體工作的核心價值觀,并有一定的同理心。
所有這些特質,至少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在工作經歷中形成的。合理安排的工作任務、優秀的領導榜樣可以培養一個人廣泛的領導技能、開闊視野;而失敗的管理模式則不利于領導力的形成。
3.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在領導力的形成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一,它會影響高管們是否尋找并培養有領導潛力的人才;第二,它決定了公司是否鼓勵具備條件的員工發揮領導力;第三,它甚至有助于確定一家公司是否具備非正式網絡,以協調多重領導措施,產生凝聚力。
要建立一種形成強勁領導和管理的企業文化,首先要提出這種文化所需的愿景,其次要樹立別人所期望的明顯示范作用,幫助人們理解什么是領導、領導為什么重要、領導和管理如何不同,以及如何實施正確的領導;還要向人們提供與所需文化一致的資源和熱情,并對成功加以認可和獎勵。
領導與文化正如管理和結構一樣密切相關。建立有用的企業文化需要強有力的領導。同時只有通過一定的文化,企業才能找出富有競爭力的領導者。
有關作者:約翰·P.科特(John P.Kotter),哈佛商學院終身教授、“領導變革之父”、哈佛商學院松下幸之助教席組織行為學教授、多部暢銷書作家。與“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顛覆式創新之父”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等管理大師并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