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筆記俠”(ID:Notesman),世界經理人經授權轉載。
內容來源:量子教育。
分享嘉賓:劉長,第二曲線戰略咨詢創始人,企業戰略專著《第二曲線戰略》作者。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定戰略的問題很大、很復雜,只用一篇文章講清楚很困難。一千個人講,就有一千種講法。但如果只選擇那些最核心的問題,那些最本質、不變的部分,還是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呈現的。
比如這篇文章就呈現了如下的問題:
一把手定戰略,這里的一把手不僅僅是公司的高層;
業績增長困難,除去疫情這個超級黑天鵝帶來的影響,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以前一直有效的加法戰略失效了,你無法理解。原因可能是你沒有意識到,市場的競爭已經從業余水平到了專業水平;
好戰略的真相就是無論如何都要在一個細分領域做到第一,不做第一沒有任何意義;
定戰略,一是定“在哪競爭”,二是定“如何取勝”。回答完6個問題,你對戰略的理解可能就更清晰了。
這段時間,是很多公司做下一年年度規劃的時候,當然也少不了最重要的戰略規劃。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戰略多一絲清晰的認知,對定戰略多一份小小的把握,以及幫你更好地判斷下一年的戰略重點。
今天的主題,是中國企業一把手的定戰略第一課。
這里所說的一把手,不僅是企業的創始人、董事長、CEO,還包括各個業務線的負責人,職能部門負責人,項目負責人。
因為在我的戰略理論里,戰略是所有人的事,不只是董事長的事,不只是CEO的事,不只是一把手的事。
今天,我帶大家一起探討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都想要業績增長,問題比答案更重要,破解業績增長的核心問題是什么?
第二個問題,確定核心問題之后,為什么給出的答案不但失效,甚至帶來更大的危機?
第三個問題,當市場競爭水平升級之后,到底什么是好戰略,如何才能定出好戰略?
一、撥開重重迷霧,尋求業績增長的核心
1.企業家的三大魔咒
今天企業最大的焦慮是什么?是增長。
現在是2022年的第四季度,如果你是企業一把手,你一定在思考如何將Q4的業績變得更好。如果你是分管業務的高管或職能部門的負責人,你一定在思考如何完成KPI指標。
這一切都指向了2022年的增長目標。所以,企業家的魔咒之一是實現業績增長。
假設經過了千難萬阻,克服了重重困難,你完成了今年的增長目標,但這就夠了嗎?不夠!因為2023年的目標就像一座大山,馬上擺在了你的面前,而且2024年的挑戰更大,企業還要持續增長。所以,企業家的魔咒之二是實現業績的持續增長。
如果實現了業績的持續增長,這就夠了嗎?還是不夠!因為業績增長如果不健康,只有數量沒有質量,早晚都要崩盤。
比如,每日優鮮在2022年7月還是一家明星上市公司,到現在全職員工只剩下幾十人;曾經蘇寧國美兩強爭霸,現在都在大幅虧損;海航集團也進入了破產重整的程序。所以,企業家面臨的第三大魔咒是持續健康增長。
企業既要增長,也要持續增長,還要持續健康地增長。
2.增長困難的原因
現在的增長很難,為什么?
很多企業家的第一反應是市場不行,行情不好。可如果你認真思考一下,真的是這樣嗎?
在我看來,除非遇到像新冠疫情這樣的超級黑天鵝,市場需求幾乎在一夜之間變為零的極端情況,業績難以增長的本質原因不是市場不行,而是企業不行,更直接一點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你,不行。
這樣表達,一定會招來大家的非議。但如果我們看看這幾個完全市場競爭的行業正在發生的故事,你就會明白我為什么這么說。
中國汽車行業,遭遇了2018-2021連續4年的負增長,從2017年巔峰期的2900萬輛一路下滑到2021年的2600萬輛。
可即便如此,中國車市,依然是全球第一大車市,遠超1100萬的歐洲和1500萬的北美市場。
即便是全行業負增長,但依然有些車企逆勢上揚,比如,中國一汽的紅旗,從2017年的不到1萬輛增長到2021年的30萬輛。比如,比亞迪的新能源車,從2017年的50萬輛,增長到2022年9月份,單月銷售突破20萬輛!
2021年114萬億的GDP,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市場很大,全球市場更大,吃不飽飯,搶不到肉,你說市場不行,邏輯上說不通。因此,我的結論比較簡單粗暴: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業績不好的本質原因,是企業不行,是企業家沒做好。
所以,業績增長的核心問題,如果只提煉一個,那就是:如何讓客戶選擇你,而不是選擇你的競爭對手。
二、致命陷阱:
曾經成功的定戰略邏輯為何失效?
1.失效的加法戰略
企業認可了是自己沒做好,導致業績不好,然后他們冥思苦想之后,給出的答案居然驚人的一致,那就是在戰略上選擇做加法。
飲料不好賣了,達不到業績目標了,就去賣童裝、賣白酒、開商場。
房子不好賣了,達不到業績目標了,就去做糧油、做礦泉水、做新能源汽車。
邏輯很簡單,多進幾個市場,就可以多搶幾塊肉,然后加在一起,業績不就出來了嗎?
今天我們中國的很多大型企業集團,都是多元化業務加總之后,成為了中國五百強、世界五百強。那么我做加法戰略,難道不對嗎?
40年前,可以,30年前,可以,20年前,也可以。為什么?
因為需求大于供給,我們不缺客戶,只缺產品。
上世紀80年代,電視、空調、汽車、金融、房地產等產品非常稀缺,在這樣的背景下,只要企業能把產品做出來,廣告一打,根本不愁賣。這就是簡單做加法的多元化戰略,能夠成功的時代背景。
但現在加法戰略變成了致命陷阱,因為時代的背景變了,再按過去成功的邏輯做企業,大概率會出現問題。從2010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市場的供給大于需求,相應地,市場的主導權從企業開始轉向了客戶。
客戶更愿意買你的產品,你的業績就能持續增長,反之,客戶更愿意買競爭對手的產品,對手的業績就會持續增長。
出現這兩種狀態的對比,以及邏輯失靈的本質原因就是沒有看到市場競爭水平的升級。
2.競爭水平的層次
市場的競爭水平分為三層:第一層,業余水平;第二層,專業水平;第三層,職業水平。
今天中國市場的整體競爭水平,已經完成了從業余水平到專業水平的升級。
當然,作為整體,有少數行業仍處在業余水平上,也有部分行業進入了職業水平。達到職業水平,意味著這個行業的競爭已經進入最高階段。
比如智能手機已經卷無可卷了,智能手機從攝像、存儲,做到了折疊,似乎做不出更新的功能來了。
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的幾個巨頭都是頂級高手,不僅是中國頂級高手,也是全世界的頂級高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進入智能手機行業,相當于一個新手面對職業選手,怎么可能打得過?
到底什么是業余水平,專業水平和職業水平的競爭?我通常用三種體育競賽來做類比,方便大家理解。
世界男足的整體競爭水平是職業水平,而世界女足是專業水平。中國男足剛剛夠著專業水平,而中國女足相當于專業水平的中上程度。
為什么中國男足現在進不了世界杯?因為進入世界杯的球隊至少都是專業水準的高階,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職業水準。以中國男足的專業水平對抗職業水平,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性。
世界男籃整體水平是專業水平,只有美國男籃是職業水平。世界女籃是專業水平,中國男籃和中國女籃都是專業水平。
因此中國男籃可以進入世界杯前八名,但是進入前四名和前兩名的概率非常低,因為前四名、前兩名基本都接近了職業水平,而第一名是職業水平的美國,更打不過。
乒乓球的世界整體水平仍處于專業水平,但中國是職業水平。因此中國在乒乓球競賽中總能戰勝其他對手,原因在于中國乒乓球的整體水平已經進化到職業水平了,能拿中國的冠軍,基本等同于世界冠軍。
回到企業中,業余水平的冠軍很容易拿到,因為大家的水平都比較差。但職業水平的冠軍很難拿到,因為個個都是頂級高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事實上,企業間的競爭很多是降維打擊,以專業水平來打業余水平,以職業水平來打專業水平。
以男籃為例,近幾年在中國最有希望的球員到了NBA,也只能在替補席上坐而觀戰,因為還夠不上職業水平;而NBA的邊緣球員到了中國的CBA打比賽,往往很容易拿到很高的分數,因為他們的水平遠遠高于CBA的專業水平。
從終局看,任何行業只有成為頂級職業高手,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當中獲取更大概率的勝利。
所以,企業應該要弄清楚自己的核心能力到底處于業余水平、專業水平,還是職業水平。當我們看清楚了核心問題,跳出了致命陷阱之后,下一步就要看一看什么是好戰略,如何才能制定出好戰略。
三、制定一個好戰略,其實就這8個字
制定好戰略,這個課題非常大,也非常難。我嘗試著穿透現象層面的復雜,帶著大家從本質出發,盡可能的看清事實真相。
要定戰略,首先什么是戰略?戰略的核心內容無非八個字:在哪競爭?如何取勝?戰,即“在哪競爭?”;略,即“如何取勝?”
“在哪競爭”進一步拆解,就是“賽道選擇”和“價值定位”;“如何取勝”進一步拆解,就是“商業模式”和“核心能力”。
1.好戰略的定義
簡單、清晰、不復雜,這是好戰略的特征。也就是,一句話能說清,十人聽九人懂。
① 好戰略:10個“第十”,不如1個“第一”
我通過一個思想實驗,讓我們一起理解“好戰略”的特征。
第一個問題:如果貴公司實現營收100億,你希望這100億來自十個不同行業還是來自同一行業?
第二個問題:如果貴公司選擇了來自同一行業,你更希望這100億來自于十個不同的業務線,還是來自一個業務線?
第三個問題:如果你選擇了同一業務線,你更希望這100億收入來自于不同的省市還是來自于某一個特定的省市?
如果上面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全部都是前者,你的戰略描述一定不夠簡單,不夠清晰,非常復雜。
好戰略的真相就是,“手握10個第十名,都不如擁有1個第一名”。
冬奧賽場上,谷愛凌和蘇翊鳴都獲得了冠軍,沒人記得那個項目的第二名是誰,人人都愿意和強者交朋友,世界就是如此現實。
事實上,在市場競爭中,行業第一名,尤其是行業的絕對第一名,往往會拿走大多數的行業發展紅利。
當然,誰都想當行業第一,但在商業世界中,面對行業的眾多巨頭,怎么才能成為行業第一呢?這確實很難,但不做第一只會更難!
沒有誰天生就是行業第一,所有的行業第一都是從細分領域的第一開始。所以,好戰略背后還有一層真相:即使做不了全行業第一,也要做細分領域的第一。
在燃油車時代,上汽集團是中國銷量最大的汽車集團,年銷量達500多萬輛,當前市值大約2000億。2015年才創辦的理想汽車定位為中大型智能電動SUV,做到了行業第一,市值也有2000多億。
它在銷量上目前還不能超過上海汽車,既然成為不了行業第一,它選擇成為中大型智能電動SUV這一細分領域的第一。
茅臺在白酒行業不管是收入,還是利潤、市值都是第一。但勁酒依然活得很好,因為勁酒是保健酒的行業第一。
金螳螂是裝修行業的第一,年營收達幾百億。而尚層裝飾是別墅這一細分領域的第一,完全不用與金螳螂正面競爭也能活得很好。
這就是第一的力量,即使做不了行業第一,也要做細分領域的第一。
② 好戰略:專注聚焦,做好每一件事
成為細分領域第一,是不是很難呢?成為細分領域第一只需一個好戰略:專注聚焦,做好一件事。
臺積電在成立幾十年來只做芯片代工,是它創造了芯片代工這一行業,它甚至影響到了蘋果以及整個芯片行業,因為一旦臺積電的供貨量跟不上,會直接影響到蘋果終端的銷售。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臺積電的市值和利潤都超過了芯片巨頭英特爾,所以專注聚焦,做好一件事的力量很大。
寧德時代從2011年成立開始,10多年時間只專注于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動力電池,它的戰略重心全部放在了動力電池這一領域,因此成為了動力電池領域的全球第一,市值最高達到了15000億。
愛爾眼科成立十多年來只專注眼科,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眼科醫療集團,市值最高時達到3000多億。有當地政府愿意將其他醫院交給愛爾管理,但它都一律拒絕,因為眼科這一行業的發展空間還很大,能做好一件事就非常厲害了。
招商銀行被稱為“零售之王”,不同于工農中建四大行,它專注于零售業務領域,其主要客戶是個人客戶,市值最高超過了1萬億,在全國銀行中排到了前五。
2.第二曲線戰略的本質
早在26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經》中已經總結了第二曲線的戰略本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什么是戰略的道呢?在我來看,戰略的道就是專注聚焦:先把一件事真正做好,再專注聚焦,把下一件事真正做好。
華為在今天已經成為了巨無霸企業,華為所專注聚焦的“一”是運營商業務,他把運營商業務做到了世界第一。在此基礎上,華為又把消費者業務(尤其是手機業務)做起來了,如果不是美國政府的刻意打壓,華為將擁有兩個世界第一。
運營商領域全是職業水平的高手,華為在運營商業務領域積累了足夠強的核心能力之后,再將這部分能力遷移到手機領域,同樣對其他的手機廠商是一種降維打擊。這就是華為“道生一,一生二”的成功之法。
實際上小米也被華為打得很厲害,但在2014年,小米專注聚焦智能手機,做到了國內智能手機的第一名,然后才從智能手機拓展到生態鏈。
小米的“道生一”就是智能手機;“一生二”是生態鏈。雖然小米現在開始做汽車,成敗尚未可知。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小米在不同的時間段中,專注聚焦的事情是不一樣的。
平安集團是龐大的金融集團,它的“一”是從財產險開始的,但真正做起來卻是壽險業務。到今天為止,真正支撐平安集團的是它的壽險業務,它和中國人壽在壽險業務上一時伯仲。
美團的外賣業務現在是最強的,但美團的“一”卻是團購業務。美團通過千團大戰成為團購的第一名,當它的客戶足夠多時,再遷移到外賣領域,因此外賣也做得非常成功。
字節跳動的“一”是今日頭條,在今日頭條運營過程中發現了短視頻的機會,又出來做抖音,可以說沒有今日頭條就沒有現在的抖音。
騰訊的“一”是QQ,沒有QQ就出不來騰訊的“二”——微信。騰訊的市值仍然靠QQ和微信這兩條業務線在支撐,雖然這兩條業務線不直接賺錢,但沒有這兩條業務線,騰訊也不會有那么高的市值。
我們在談論第二曲線戰略的本質時,不在于我們做的多不多,而在于先有一個做得足夠好的“一”。
韓寒是一個典型的斜杠青年,但他首先是一個成功的作家。僅靠寫作,每年就有幾百萬的收入,充裕的時間和穩定的收入支撐他去玩賽車,成為全國的頂級賽車手之后,又跨界做電影。
有了足夠強大的“一”,哪怕跨界不成功,也會照樣活得很好。企業也一樣,本質不在于企業做得多不多,而是做好足夠的“一”。
3.好戰略的制定
清楚了什么是好戰略,如何定出好戰略就非常清晰了:單點破局,壓倒性投入,做到行業第一,最好是做絕對第一。
邁瑞醫療,萬科地產,福耀玻璃,海底撈火鍋,農夫山泉這些企業成功的邏輯非常簡單,都是單點破局,壓倒性投入,并且做到了行業第一。
如果我們再看一下不同類型的世界500強榜單,就會驚訝地發現一個秘密:不管這些企業如何多元化,至少有一條核心業務線做到了全行業的中國第一或者世界第一。
多元化只是這些成功企業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鐘睒睒能成為中國首富,首先是把農夫山泉在包裝飲用水行業做到了中國第一,然后把萬泰生物的宮頸癌疫苗也做到了中國第一。有兩個產業成為中國第一,其首富的身份就相對比較穩固。
所以,不管企業現在的業績處于何種狀態,一定要想明白哪一個行業才是你能真正干到第一的,否則什么都干,就什么都干不好。
4.戰略解決的六大問題
當我們明白了好戰略的底層邏輯,制定好戰略的方法就是八個字:全員參與,戰略共創。
為什么需要全員參與?為什么需要戰略共創?當市場競爭從業余水平升級到了專業、職業水平之后,不僅制定戰略是必需品,而且戰略的迭代、反饋和持續進化也是必需品。
在不確定性加劇的烏卡時代,戰略不是一次性制定出來就萬事大吉,而是要根據競爭態勢不斷地進行動態調整。可能在大的方向上不調整,但具體的每一個步驟,每一步的節奏都會進行一些動態調整。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要想調整到位,不僅需要企業一把手高瞻遠矚,更需要那些能夠聽到炮火的一線員工給出客戶現場的真實反饋。所以,戰略的制定需要企業的高層、中層、基層的核心骨干全員參與,戰略共創。
如何進行戰略共創?開三天會,找出六個問題的答案。這六個問題依然圍繞戰略的兩個核心問題展開。
首先是“戰”——在哪競爭的問題,它可以拆解為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企業主要為誰解決問題?
企業存在的本質是為社會解決問題,為客戶創造價值。強調“主要”,是因為解決的問題涉及到賽道的選擇,“主要”所針對的客戶不同,解決的問題自然不同。
第二個問題:客戶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在清楚了客戶對象后,我們既要考慮客戶現實的需求,同時還要考慮客戶未來的潛在需要。
第三個問題:你最想解決哪個問題?
客戶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不可能全部解決,如果什么都想解決,反而什么都解決不了。如果解決不好,客戶就不會選擇我們,而會選擇競爭對手。
農夫山泉解決的是客戶飲用包裝水的問題;萬泰生物解決的是宮頸癌疫苗問題;福耀玻璃解決的是汽車玻璃問題;邁瑞醫療解決的是醫療器械的問題;萬科解決的是中檔住宅的需求問題。這些公司都解決了客戶的一個關鍵問題,所以獲得了成功。
前三個問題回答的都是“戰”——在哪競爭的問題,這是你的選擇,是你的戰場,你的主場。回答了“在哪競爭”的問題,下一步要解決“略”——如何取勝的問題,同樣分成三個問題。
第四個問題:客戶為什么要選擇你?
我們需要給客戶一個不可抗拒的解決方案,要在成本、效率、客戶體驗這三個核心維度上為客戶創造不可替代的價值。這個問題回答不好,客戶就不會選我們,而是選擇競爭對手。
第五個問題:如何讓更多的客戶選你?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讓我們的產品、服務的價值被不斷地放大,讓更多的客戶能夠享受到我們的優質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高質量增長,這是一個關于營銷的問題。
第六個問題:為什么只有你能做成?
我們做成的任何產品和服務都會立刻面對被抄襲和模仿的情況。我們需要回到企業內部思考,如何能繼續保持你我們的經營優勢?我們的護城河是什么?核心壁壘是什么?有了核心能力,競爭對手就不可能輕易復制。
無論面對什么樣的競爭態勢,無論用什么戰略工具,在制定戰略過程中,只要把這六個核心問題討論清楚,并且在主要重點上達成共識,就能大概率定出一個好戰略。
所謂大概率,是因為好戰略只是提高了成功的概率,而不能確保一定成功。同理,不好的戰略或者壓根沒有戰略,也只是降低了成功的概率,而不一定會讓我們馬上遭遇困境。
從長期來說,今天的業績取決于三年前、五年前甚至十年前的戰略選擇。所以,主要戰略影響深遠,我們還是要盡最大可能制定出一個大概率能成功的好戰略來。
然后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專注聚焦,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未來的美好一定會出現。
如果企業還沒有制定戰略,可以參考這六個核心問題進行戰略共創。如果企業已經制定了戰略,甚至在落地執行了,也可以對照這六個問題,看看是否有了明確的答案。尤其是要看一看企業的決策層、高層、中層、基層骨干是否就這些戰略達成了共識。
共識才是生產力的來源,共識才是戰斗力的來源,有共識才有生產力,有共識才能有戰斗力,有戰斗力才能持續打硬仗,打勝仗。
最后,祝愿企業家朋友們在市場競爭中敢于打硬仗,能夠打勝仗,真正實現持續不斷地打勝仗,成為行業第一,成為行業的絕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