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每個人抓落實的力度有輕重,辦事情的質量有好壞,干工作的效率有高低,有些事情雖然也在干,卻沒能達到理想預期,有的工作雖然天天喊落實,卻沒能落到實處。具體表現有:一是流于形式,在接受任務之后,直接派給下級,落實僅僅成了形式上的安排和傳達;二是敷衍了事,工作安排了卻沒有扎實推進,任務下達了卻沒有認真管理,工作效果和目標沒有得到保障;三是拖延應付,效率低下,工作任務的完成沒有時效性;四是不求甚解,不切合實際,用已經形成的思維定式,按照固定的程序去完成任務,以“做過了”代替“完成了”;五是知難而退,面對實際問題時的綜合解決能力、判斷和協調能力還有待加強,解決問題的效果往往達不到預期;六是只重結果,任務雖然完成了,但卻忽略過程中的管控和指導。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落實呢?多年前讀過的《把信送給加西亞》一書中的羅文立即浮現在眼前。在19世紀美西戰爭中,年輕中尉羅文接到麥金萊總統的任務——給加西亞將軍送一封決定戰爭命運的信,他沒有任何推諉,不講任何條件,歷盡艱險,徒步走過危機四伏的國家,把那封重要的信交給了“身在叢林不知處”的盟軍將領加西亞,完成了這件“不可能的任務”。故事中的羅文被許多人作為敬業和責任的代表,而我認為羅文更是落實的表率。羅文的精神就是目標明確、信念堅定、行動迅捷、真抓實干、毅力頑強的精神,羅文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不折不扣落實的示范。
任何一項工作任務的完成,都是抓落實的結果。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就是激勵全黨以昂揚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推動各項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的落實。
抓落實,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一要“釘得快”。要把釘子定好,下手要快,釘子要瞬間敲錘,像按圖釘那樣是釘不進去的。完成工作任務必須行動迅捷,要有只爭朝夕狀態和說干就干的作風,不能推、不能拖、不能等、不能靠。機遇的出現總是非常難得、稍縱即逝,只有牢牢抓住不放,緊辦快辦,有些事情才能辦成,否則就容易形成“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的困難局面。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局面給電力企業提供出不少新的有利支撐和難得的機遇,可以說是“發電企業的最好時期,有利于進一步鞏固持續向好的經營局面”。筆者所在大唐武安發電公司要實現年度各項奮斗目標,完成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實現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雙提升”、盈利“過億元”,必須要把握當下的好形勢和難得機遇,各項工作的開展都要雷厲風行。
抓落實,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二要“釘得準”。要把釘子定好,定位要準,釘子不能亂釘,選準切入點,釘到節骨眼,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首先要明確目標,要盯住事關全局的重點工作,把決心轉變成行動,把目標轉變成實際效果。2013年,武安發電公司全體干部職工面對諸多的困難和考驗,精心組織安全生產翻身仗,逐步走出困境,較好地扭轉了被動局面,機組趨于穩定,盈利能力逐步提高,但也存在安全生產基礎較為薄弱、各項管理職責不清晰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正是基于此,公司在2014年提出了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雙提升”的目標,明確電量和煤價兩個關鍵,堅定的實施“利潤過億元”行動計劃,把省公司下達的重點任務落到企業的實處上。
抓落實,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三要“釘得狠”。要把釘子釘好,力道要狠。釘釘子并不輕松,面對的是硬物,必須有相當的力度,頂得住壓力,受得了錘煉,才能把釘子釘實。蜻蜓點水、擺個花架子是釘不進去的。方案計劃的落實,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精神轉化為物質的過程,不僅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外在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和阻力,我們必須信念堅定,正視困難、沖破阻力、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而絕不能知難而退、繞著困難走。這也好比釘釘子,一顆釘子釘下去,開始不太費力,中間遇到了硬擋頭,如不加大力度,狠砸幾錘,就會半途而廢。在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的過程中敢于動真、敢于碰硬。
抓落實,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四要“釘得牢”。要把釘子釘好,夯得要牢。釘釘子必須一錘一錘接著敲,毅力頑強、鍥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釘得牢靠。狠抓工作落實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宏偉的目標和完善的計劃,不可能靠短期行為來實現,如果事無恒心、人無毅力,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最終難免半途而廢、一事無成。在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發揚“釘釘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韌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才能不斷取得進步。在今年電量計劃下調、電價形勢未明朗等客觀實際下,要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項任務,都不是“一錘、兩錘”所能解決的。這就要求我們立足當下、合理謀劃、科學組織、堅定信心,像釘釘子一樣,以鍥而不舍的精神狀態,一錘接著一錘敲,做好每一項重點工作,解決好每一個具體問題,完成每一個節點任務。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沒有落實,再完善的制度也是一紙空文,再理想的目標也不會實現,再正確的政策也不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日常工作中,我們不妨運用釘釘子的“快、準、狠、牢”來抓各項任務目標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