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輔導諸多企業的戰略落地過程中,意識到阻礙實現的因素往往并非在于能力不足或者目標不夠清晰,而是在于對戰略目標的“激情”僅僅停留在了最高層的身上,中層的眼里沒有光彩時,再怎么令人熱血沸騰的戰略目標也會被“平庸化”看待,人們會自動過濾掉那些需要創新和突破的元素,而只剩下固有的常規思維和行動方式。
但是,很多高層人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對“除自己之外沒人有實現戰略的激情”而感到不解甚至生氣。在他們的眼里,目標確定后,中層管理人員就應該毫無折扣地去帶領團隊執行,可是,戰略落地不能靠“機器人”、“木頭人”,即使再明確的戰略目標也需要在各個部門層面上去詮釋和解碼,這也是最能體現中層人員價值的方面之一。
例如,高層強調“強化市場拉動能力,讓經銷商盈利,提升市場業務量”,這是非常重要的導向變化,從關注自己的業務數據到關心合作伙伴,是構建良性市場生態圈的戰略,但在眼里沒有光彩的中層眼里,只會剩下“業務量”這一點,依舊過去那樣壓貨來完成業績目標。即使公司明確要求觸達市場,要做用戶影響活動,他們也會按慣例做幾場線下活動了事,這并不是他們刻意做事不認真,相反,他們帶著團隊加班加點把各種細節做到最好,但這些努力并沒有能支撐公司的戰略要求。
中層人員并不是看不懂戰略目標,更不是沒有能力去理解高層提出的那些“宏偉詞語”,他們“恭敬”地接受上級指導和批評、按照指示去忙碌各項事宜,但由于眼里沒有光彩,積極思維受到限制,絕大部分能量都用在了保持現狀而非增長。
畢竟執行團隊是要中層去帶領的,中層人員看待目標的方式決定了團隊效率,如果沒有關注中層的狀態,再好的戰略目標,也會出現“高層很激動,中層卻麻木”的現象,讓戰略落地的效果大為褪色。
意識到這一點,你會發現,那些發展遲緩或戰略受挫的企業里,并非戰略目標有多難,而是中層人員沒有想法、沒有動力,他們只想不要出錯,只想保證完成KPI而不管做法是否具有戰略性,看不到戰略目標里的價值和意義,無法收到其感召而“奔跑”起來,他們對戰略目標感受到的壓力遠遠大于興趣。
這并不是說中層人員不好,而是老胡建議高層人士要關注并思考為什么他們的眼里不再有光彩?兢兢業業但眼里無光,可以說是現在70%以上的中層狀態。企業要想實現更加高遠的戰略目標,就必須要意識到中層人員的重要性,這并不是通過不斷設定各種KPI指標、加大獎罰力度就可以實現的,而是真的要明白“中層人員重要無比”。
我在諸多企業中探析中層人員為何逐漸變得“眼里無光”,主要列舉下面兩種情況,建議高層引起重視并采取對應行動。
第一,看不到新的發展
雖然職位、薪酬和閱歷都已經在職場上算作佼佼者,但中層人員依舊存在迷茫,一是邁入高層的機會可遇不可求;二是各方面都趨于穩定,包括薪酬,沒有基層時成長的感覺;三是跳槽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人們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得到發展,即使出現新的事業機會,中層也會擔心新的上級風格、工作穩定性等方面,如非不得已,許多人一般不會選擇另謀高就。
因此,在沒有向上發展的牽引下,工作上保持現狀的動機占據了上風。
其實,獲得更高層職位并非大部分中層的驅動力,他們更需要的是:看到組織在良性發展、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工作上不斷獲得新的價值。
在一個高速發展的企業組織里,人們會更加快速地吸收新知識并不斷地進行嘗試,而在一個缺乏戰略牽引陷入停滯的組織里,人們即使在忙碌和學習,也并不覺得在發展。
【建議】“老人”做新事
中層人員有著豐富的行業和團隊管理經驗,熟悉組織中的流程和人事,他們會避開很多的彎路,懂得如何才能在組織里獲得需要的資源。
企業應該讓這些“老人”參與到戰略項目中去,這在一方面用挑戰性工作來激活他們的頭腦,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具備的寶貴經驗而增強項目成功率。
當然,在“老人”做新事的時候,并不是像以往安排工作那樣“甩手”,他們容易將“新事”按“老事”來做,固化思維下戰略目標自然難以實現。
所以,組織要有選拔,讓中層重新有當初在基層向上“擠”的感覺,人們的心里相互之間會有比較,如果勝出則在中層人群中會感到驕傲和滿足感,這是激發人的心理因素;另外,還必須要有賦能,要讓他們知道即使因為組織信任而參與戰略項目,但必須掌握新趨勢、新知識,否則就會落后,只有在他們并不那么熟悉的領域里,才會將危機感轉化為動力。
第二,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這個東西很微妙,在職場中它會悄無聲息地影響人思考事情的方式以及情緒、行為。
我曾見過一位中層,她很受老板信任,但能力上的確明顯與其他中層有距離,關鍵是老板還在一次溝通會上這樣說:“你們看,XXX總監,雖然能力不突出,但我信任她,所以很多事情都交給她來做……”她連忙感謝老板的信任,但“受寵若驚”的表情下卻隱藏著眼神的暗淡。
逐漸地,她也認為自己唯一的優勢就是老板的信任,所以特別在意其他人與老板之間的聯系,她對老板表揚的人就產生嫉妒心,對老板批評的人就去踩一腳,她在組織中的口碑越來越差,自己的本職工作也是漏洞百出,精力完全不在正確的事情上。
還有這樣的場景,某創始人在干部會議上強調:“干部隊伍要年輕化,我們這些人遲早都是被淘汰的,一定要培養年輕人加速上位。”可想而知,這些中層聽到的時候怎么想,老板怎么被淘汰,是我們這些人才會被淘汰吧。
企業要保持活力,年齡結構當然是需要優化的,但我并不認同把“年輕化”絕對化,關鍵要看做事的人思維是年輕還是老化,而非絕對的年齡!其實這位老板也未必想淘汰老人,只是告訴他們要培養新人,但理解的偏差會加劇這些中層的不安全感,尤其是公司目前還在靠“老人”在充當核心力量。
招聘也是如此,人員的不穩定性、不斷空降管理層都會帶來現有中層人員的不安全感,尤其是在組織里形成統一的認識:“干得再久、再好都不如外面挖來的人”,這個時候在中層人員心中產生抱怨和不安全感,他們的行事就會側重到自我保護的角度,本來是個不錯的人,卻加速了“黑化”的進程,自然他們帶領的團隊也會更加謹慎和畏手畏腳,還談何戰略落地呢?
【建議】樹立正確的導向并踐行
每個人的感覺都是不同的,要消除每個人的不安全感也不可能,對于組織而言,讓中層們知道“什么樣的人在這個組織里才會被信任和委以重任”,這非常關鍵。
企業領導者應該要樹立正確的導向并踐行,例如提出“以客戶為中心”之后,就應該鼓勵和獎勵那些真正把客戶放在心上去做事,真正在推動公司發展的人,而不是靠情感來親疏有別。
樹立公司經營導向只有在領導者親自踐行的情況下才會發揮作用,它可以將人們的視線、精力聚焦到正確的方向上去,減少胡思亂想和相互糾纏,釋放掉不好的能量。
那些能在戰略上受益,不斷成功戰略落地的企業里,你會看到,所有的人都朝著一個方向在努力,他們不用擔心因為做好了事情得不到認可,不用擔心背后有人說壞話,不用擔心自己努力成長之后被淘汰,他們相信自己在這個發展型的企業里總會有用武之地,他們的內心是安全的。
另外,中層人員比基層人員更敏感,他們更需要認可和成就感,但在很多組織里,越貼近老板的層級卻成了受氣包,要知道,沒有人愿意被別人批評甚至責罵,“俯首聽命”的背后只不過是利弊權衡之后的妥協而已。
一個能讓戰略落地的企業領導者,一定會關注中層眼里的光彩,他們會把握人心里的變化并及時補救,因為他們明白,中層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能力才能會激活激活。
把這些點做好,比股權激勵還有效,安全感并不是完全靠激勵來支撐的。
結束語
中層管理人員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人的腰部,頭腦再發達,四肢再有力,腰部受損則怎么也無法奔跑起來。
企業里,中層人員承擔了相當大的壓力,尤其是在上級風格很強硬的情況下,他們變成了流程的“管理員”,而不是一個個單元的“激活者”。
企業戰略落地最好的狀態莫過于,高層提出方向,發出號令,中層主動積極去承接并站在職能角度給出更為完善和專業的方案,甚至二次創造,帶領團隊做出超過期望的成果。
中層人員采取積極主動的思維去迎接目標,而不是等待命令,是決定戰略落地效果的關鍵所在。
戰略落地,不是僅僅指標解碼的過程,它更需要人的合力,尤其是中層人員的表現。當戰略方向沒問題,組織卻動不起來的時候,是應該關心中層人員狀態的時候了,他們不是簡單的執行和團隊管理者,他們眼里有了光彩,能夠富有興趣地去看待目標,組織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