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特高壓東吳站運維值長沈振宇如往常一樣,準備開始上午的設備巡檢。他走出主控室,整理了下工作服,從架子上拿下安全帽,認真查看了紅色的安全運行記錄牌。
沈振宇所在的東吳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特高壓交流變電站。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示范性工程,連接安徽兩淮煤電基地與華東負荷中心的能源樞紐,特高壓東吳站對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投運近三年來,特高壓東吳站這條能源大動脈已累計輸送電量208億千瓦時,節省標煤665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8億噸。
“巡檢不僅僅是簡單地走走看看,三分靠技術,七分靠責任。一個螺絲釘、一塊塑料薄膜掉到地上很不起眼,但如果沒有被及時發現,就有可能導致設備跳閘。有些東西看似很小,但是它的影響很深遠。”沈振宇邊走邊和他的徒弟劉靜叮囑道。
“上次通過精益化排查,我們發現6號主變A相主體變冷卻器潛油泵下方的連接管疑似出現滲油,現在確定該處缺陷為一般缺陷。目前我們制訂了每隔半小時巡檢一次的計劃,以觀察滲油程度。同時我們還按照速度不變、變快和變慢不同的可能性,制訂了3套不同的隱患處理方案。”沈振宇邊記錄邊跟筆者說。
江蘇電力檢修公司特高壓東吳站運維人員始終堅持“設備主人”理念,做好“日比對、周分析、月總結”工作,以不走過場、不漏環節、不留死角為目的,組織開展安全隱患精益化排查工作,制定“一患一檔”,實現了隱患銷號式管控。
“劉靜,你把智能機器人的巡檢范圍設置到上海側1000千伏GIS設備區域,然后帶好紅外測溫儀和對講機,我們一起去現場特巡。”當天傍晚,沈振宇叫上劉靜,一起對全站設備展開特殊巡檢。“白鶴灘直流入蘇配套工程受端500千伏線路遷改停電期間,蘇州南部電網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能力大幅降低,一旦電網發生故障,后果不堪設想。”沈振宇嚴肅地說。
特高壓東吳站占地面積213畝,足足有20個足球場那么大。“站內僅測溫點就有2012個,像這樣的特巡每天要安排4次,如果沒有這個好幫手,特巡工作很難高質量完成。”順著沈振宇手指著的方向,我們看到一個萌萌的智能機器人,正按照設定的程序開展巡檢工作。
為進一步提升特高壓智能化運檢管理水平,響應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三型兩網”戰略號召,東吳站依托技師創新工作室,不斷研究完善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運檢管控體系,建成針對站內核心運維數據的在線監測系統、設備全過程信息管理系統、檢修模擬預演系統。
“我們借助‘互聯網+大數據’體系,實時監測全站核心數據,了解設備全壽命周期信息,這為我們開展特巡工作增加了許多便利。”沈振宇介紹。
據了解,自東吳站投運來,技師創新工作室已經開展群眾創新項目研究20余項。
投運以來,每年春季東吳站都會開展年度“綜合體檢”,對全站設備開展全方位檢查、消缺、技術改造及隱患治理,為全年安全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年度檢修是保證設備健康運行最重要的手段。每年檢修前,我們都會提前3個月編制檢修方案與作業指導書,將責任層層落實到人。”談到年度檢修,沈振宇感觸頗深,“我們對檢修管理關鍵節點進行了明確和規范,梳理出檢修計劃、現場勘查、驗收管理等檢修管理‘十步法’,以規范化推動精益化,實現了檢修工作‘有理、有據、有序、有效’。”在今年第一階段年度檢修中,東吳站共完成了4項技術改造、6項隱患治理、17項專項檢查以及30項缺陷消除。
“當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已經被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區域電網將越系越緊,所以我們要繼續把安全工作做細做深,為長三角區域電網‘互濟互保、互連互通’作出更大的貢獻。”沈振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