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追逐光明的時候,不要一味地期望,如何依靠光明來耀亮自己,更多的是要讓自己發光,來燃亮世界。——李華
宿遷網訊(記者 李尚程 王松竹)宿遷供電公司計量專家李華,自工作以來一直與電表打交道。在他眼中,僅從一只只越來越“潮”的電表就可以看出改革開放40年來的電力發展狀況。從過去老舊的機械電表升級成機電式電能表、電子式電能表,“如今的電表已是集水、氣、電多表合一的新型智能計量終端,可時髦了。”一提到電表,李華就很興奮。
青春和電表的“長情陪伴”
1978年,李華出生在宿遷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97年從徐州電校畢業后,李華被分配到宿豫縣供電局計量外勤班工作,從此在電能計量專業一干就是20年。期間,從電表校驗員、裝表接電工到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李華每一次的角色轉換,都留下了或深或淺的印痕。然而始終陪伴他的,是一只只小小的電表。“與其說我見證了宿遷電力的發展,還不如說電表記錄了宿遷乃至江蘇電力的飛速變遷。”
李華記得,剛工作時,他在宿城區礦山居委會抄表、裝表,一干就是5年。“那時候,自行車和梯子是我的伙伴。扛著梯子騎自行車走街串巷,行進自如。如今,智能表裝上以后,每家每戶的電表都可以通過用電信息采集系統自動進行采集,又快又準,再也不用咱們爬高上低了。我扛梯騎車的‘絕技’也就徹底用不上了!”李華笑著回憶當年抄表的情形。
“這只1900年產自英國的費蘭蒂電表,民國時期我們宿遷就使用過。”李華拿出自己珍藏的電表說,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電表制造業仿佛安上了“加速器”,在1999年至2009年間,宿遷地區大量使用電子式電能表。“這10年間,我裝了兩萬多只電表。我對電子的愛好就是從研究電表開始的,目前已經獲得了19項國家專利,多項發明成果獲得省部級創新獎項。”李華感言,電表的變遷,折射出改革開放40年來江蘇電力的發展。
一只電表記錄電力變遷史
要論宿遷通電早晚,不能不說一個人。李華說,1907年,民族實業家、清末狀元張謇在宿遷創辦耀徐玻璃公司,從英國購進發電機開始發電,開創了宿遷的有電史。根據資料記載,宿遷是江蘇省內最早有電的地區,比徐州早8年,比泰州早10年。
李華饒有興趣地說,1882年,愛迪生在紐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共電廠。同年,中國第一家電力公司——上海電氣公司成立,它在上海外灘的招商局碼頭豎起了中國第一根電線桿。夜晚,15盞路燈一齊發光,令人眼前一亮。“當時,電費是按燈的數量收的,數燈泡給錢,不需要安裝電表。說到按燈頭數量計費,上個世紀80年代初,宿遷農村也有這樣的計費方式。”李華說。
建國以后,國家把電力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我國的電表制造業從無到有發展起來。1959年,上海電表廠生產的DD1型感應式電能表,成為我國第一代電能表。這種電表在我國廣泛使用了大概30年時間,在這個階段,全國城市居民和大部分農村居民才算是用上了電。
改革開放后,國家電網發展規模進入了世界前列,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村村通工程,打通了用電“最后一公里”,為偏遠地區送去了光明。1999年,駱馬湖戴場村通電,當時宿遷供電公司員工在四面環水的島上,歷時75個日夜,架設水域線路13.5公里,立桿137根,點亮了江蘇最后一個無電村。
智能電表將“點靚”未來生活
現如今,我們的電網更加“堅強智能”,而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電表也早已走過進口、組裝、仿制的初級階段,不但掌握了核心技術,而且制定了第二代智能電表的國家標準,引領了世界電能表和相關技術的發展。目前,宿遷地區營業客戶在223.18萬戶,智能電表覆蓋面達100%,電表信息采集覆蓋面達99.98%。
采訪中,李華這位“電表達人”還不忘提醒市民如何節電省錢。他說,大部分市民在使用電器后,只用遙控器關閉,并沒有拔下插頭。比如電視、空調、電腦等,其實它們一直在偷偷地用電。待機狀態下,網絡機頂盒功率為5.98瓦,耗電量約為普通電器耗電量的10倍,不拔插頭一年“吃”50度電。還有很多家庭使用凈水器常年不拔插頭,也成為家中耗電的“長明燈”。
李華堅信,在未來,當智能電網、電信通訊、互聯網技術與智能電器等共同構建出我們的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的時候,智能電表將會是其中的信息中樞與控制平臺。“讓我們暢想一下,在不久的將來。你早上睜開雙眼,窗簾就會自動打開;你洗漱的時候,智能影視系統播報新聞或信息以及一天的工作計劃;你出門的瞬間所有的燈具、電視空調自動關停,門窗自動閉鎖,紅外安防系統全力工作;你坐著自動駕駛的電動汽車出行,路面就是無線充電系統,即使是遠程自駕游也不用擔心。所有這一切耗費的電能,智能電表會根據一天中的不同時段自動定價,‘人性化’地為你節省電費支出,實現‘峰谷電’更加精準節約。”李華認為,智能電表將讓生活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