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主材環節已經卷無可卷,跨界風儲氫成為企業競爭的第二陣地。光儲不分家,在光伏業內已成共識。
多年來,光伏企業始終沒有放棄對儲能的執著。世界范圍掀起“雙碳”風浪后,儲能的海內外市場迎來爆發,超級賽道地位得到鞏固。
一時間,各大企業百舸爭流式的發展路線登上舞臺,產業鏈在企業羽翼漸豐的過程中逐漸補齊。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氫能領域。
業內專家指出,到2050年,氫能在全球能源結構中占比會超過12%,全球氫能需求將從當下的8千萬噸/年增加到5.36億噸/年。
中國氫能聯盟則預測,氫能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在彼時達到10%。
氫能的美好未來吸引了大批量企業未雨綢繆。這場跨界之旅是篤定,還是試水?
錦上添花
從跨界時間來看,光伏主材企業的跨界更像錦上添花,跨界時間多集中在2020-2022的光伏發展黃金期。
隆基綠能號稱“光伏茅”,近年來除了在光伏各環節實現了產能布局,完成了產能一體化進程,更在氫能提前埋下伏筆。
公開信息顯示,2018年隆基開始了對氫能產業鏈的研究,經過三年技術積累,2021年3月31日隆基與上海朱雀投資,合資成立在西安正式成立隆基氫能科技有限公司。
這家上海朱雀投資大有來頭,近年來頻頻出現在新能源業務線中,近日朱雀投資再次攜手陜西建工、長安匯通、森特股份成立新能源基礎設施投資公司。
據介紹,目前隆基氫能主要業務范圍涵蓋電解水制氫設備制造和可再生能源制氫系統解決方案。氫能裝備作為隆基綠能五大業務板塊之一,與其他四大板塊共同形成支撐全球零碳發展的“綠電”+“綠氫”方案能力。
隆基在今年10月的投資者互動平臺上透露,2022年隆基電解槽產能已經高達1.5GW,今年上半年出貨電解槽17臺。
李振國曾經在采訪中透露,“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現在有42%來自電力系統,但還有很大一部分碳排放不與電力直接相關,比如能源化工體系。綠氫作為二次能源引入,是一件必需的事情。”
對氫的參與環節,李振國表示,隆基會繼續保持氫在應用環節的研究能力,同時建立電解水制氫裝備、技術和服務的能力。
盡管,隆基在氫能做得有聲有色,但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筆未知的投資。即便是老牌氫能企業在2022年依然有尚未盈利的情況。
這一選擇與隆基一貫堅持的技術創新原則有關。在最近的組件出貨量來看,隆基卻并不急于出貨,目前已滑落第一出貨量寶座。
原因在于,當友商選擇布局TOPCon技術路線時,隆基選擇了一條足夠長遠,卻幾乎注定坎坷的路,BC技術路線。
值得一提的是,在跨界氫能的布局中,天合光能、安泰新能、陽光電源同樣選擇了向制氫設備等技術含量較高的領域進發,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其中,正泰氫能攜手重塑集團重磅發布已經取得的氫能技術成果,包括綠氫制造裝備及兆瓦級氫能發電系統等核心技術;天合光能步伐較快,今年年初宣布堿性電解槽設備已經進入量產階段,目前已斬獲訂單。
而晶科、晶澳、協鑫則選擇投身制氫環節,也就是用光伏產的綠電為制氫提供能源等技術要求相對不高的環節。
例如,協鑫在7月29日正式發布了上市公司的氫能戰略。該戰略包括藍、綠氫兩部分:首期建成年產230萬噸合成氨,逐步擴能至每年400萬噸生產規模,可供應國內70萬噸藍氫;計劃到2025年建設100座綜合能源站,達到40萬噸年產能。
儲能熱土
然而,氫并非光伏企業跨界的主戰場,更多光伏企業聚集在儲能行業,例如晶科、東方日升、協鑫、華為、天合、陽光電源、固德威等。
2021年,在政策推動下,“新能源+儲能”項目快速在全國范圍遍地開花,直接刺激了光伏企業進軍儲能進度。
但儲能行業壁壘極高,難以輕易突破,例如上游的鋰、鈷、鎳等資源稀缺,難以像光伏一樣通過布局硅料產能控制成本;技術層面復雜,如果說光伏業內的轉換效率決定了企業產品的市場,那么儲能的電池能量密度則決定了儲能產品的市場;儲能市場形成時間較短,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市場機制,未來不確定性高。
種種原因下,光伏企業大批量涌入儲能行業,卻行動保守。
在跨界而來的光伏企業中,儲能業務最為出色的莫過于天合光能。
天合光能儲能業務布局得最早,2015年天合儲能成立,2021年將市場擴展到海外,英、美、澳為其主要目標市場。
據官網信息顯示,目前天合儲能的產品包括液冷戶外電池柜、非步入式儲能電池艙系統、電池系統,業務范圍覆蓋新能源側儲能、用戶側儲能、電網側儲能及微電網儲能等。
經過多年發展,2022年,天合的儲能業務,成為業績增長第二曲線,其攬獲儲能系統國內出貨量排位第四名,全球出貨量排位第六名的佳績。
中銀證券報告顯示,2022年天合儲能國內出貨量超過1.5GWh,全球出貨量近2GWh,成功交付國內單體800MWh儲能項目。
2023年,天合儲能加速開拓海外市場,6月首個海外百兆瓦級儲能項目順利發貨,將為英格蘭北部建設容量為50MW/102MWh的儲能系統。
另外,2022年,天合儲能(滁州)有限公司宣布,擬投資45億元在滁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建年產12GWh儲能電池項目,包括3條磷酸鐵鋰電池電芯生產線和2條成套儲能產品生產線,年生產總產能為12GWh,其中6GWh電芯作為電池直接銷售,6GWh電芯在內部生產為PACK模組后再加工成儲能系統銷售。
然而,即便是天合光能擁有8年的經驗積累,也不過剛剛停止虧損。其中2020、2021每年虧損超過1000萬元。
晶科、協鑫也頗有野心,選擇了硬吃儲能核心業務。公開信息顯示,晶科能源2020年開始進軍儲能,2021年與寧德時代,國軒高科、贛鋒鋰業分別簽署合作協議,深入開展儲能布局。
直到2022年,晶科才開始成立儲能業務公司。據晶科能源2021年年報顯示,晶科能源首先選擇了打開家庭戶用以及工商業儲能的市場渠道,重點包括中國、中東非、東南亞、北美、澳洲與日本。
值得注意的是,晶科能源把目光放到了儲能業務的核心——電池。今年4月,晶科在浙江海寧成立注冊資本金為10億元的浙江晶科儲能有限公司,該公司名下年產12GWh儲能系統與儲能電池項目也在今年7月份舉行了開工儀式,該儲能項目總投資約52億元。
在半年報中,晶科能源提到,依托自身在光伏行業的生產和渠道優勢布局儲能領域,公司創新光儲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 并在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領域不斷開拓,致力于成為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
今年6月,協鑫集團與珠海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推動儲能電芯、儲能PACK電池、移動能源等領域合作。
其中,協鑫集團將在珠海布局40GWh儲能電芯項目。今
年7月協鑫集團旗下年產36萬噸磷酸鐵鋰儲能材料項目一期投產,一期生產12萬噸磷酸鐵鋰儲能材料,到2024年,整個項目36萬噸磷酸鐵鋰儲能材料產線將全面達產。以晶澳科技為代表的光伏企業跨界則顯得不夠“從容”。
晶澳科技則選擇了與海博思創成立了合資公司,目前晶澳主要提供戶用儲能系統、工商業儲能系統、源網側儲能系統等解決方案,而不涉及電池產能。從技術層面來看,目前仍然缺乏核心競爭力。
東方日升則是通過收購公司進軍儲能板塊,2018年,東方日升收購雙一力,在東方日升的加持下,2022年,雙一力儲能全球累計出貨量超過1GWh,同比增速超500%。
然而,東方日升目前正面臨著,主營業務異質結技術路線表現不佳的情況。
未來前景
無論是氫還是儲能,都可以為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解決消納問題。光儲氫協同發展已經成為業內熱點。
據2021上半年數據顯示,全國光伏產業棄光約為0.6億千瓦時,平均棄光率2.1%。
彼時有業內人士預計,2年內,隨著光伏氫、儲能項目的落地,全國棄光平均棄光率有望進一步下降。
截止至2022年光伏發電利用率已經高達98.3%。隨著光伏裝機量的不斷提高,氫、儲需求不斷提升。光伏市場波動程度受政策影響大,無論是裝機補貼,還是“531”新政,裝機量都有明顯起伏。
事實上,風光儲氫都面臨著這一情況。
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
《方案》將新型儲能定位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另外,氫能業務也在政策中嘗到了定心丸。
近年來,氫能產業政策密集出臺。
有媒體梳理,僅十四五以來就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 明確統籌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對氫能技術創新、示范應用等進行部署;《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對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氫能產業發展作出了系統部署。
同時,地方政府積極布局氫能產業。
目前,上海、北京、山東、重慶、天津等10余個省份已發布規劃,為氫能發展提供了扶持,為企業提供了生存土壤。
不過,光伏企業的跨界或面臨著雙重過剩的局面。光伏企業目前正受困于產能過剩,第三季度業績增速放緩。
儲能環節作為不輸給光伏的熱門賽道同樣面臨這一問題,據天眼查數據目前儲能相關企業已經超過10萬家,僅今年新注冊企業就超過5萬家。
高工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由于賽道過熱,產能增速明顯,當前國內儲能電池產能已超200GWh,整體產能利用率從去年的87%狂跌至當前的50%,而戶儲電池產能利用率不足三成。
儲能這邊并不風景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