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電云”平臺可實現24小時、360度無死角監控,并形成了三級報警模式,可通過預警及時發現事故隱患,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此外,平臺還能精準地告訴用戶具體工作中的故障點,故障產生原因,讓電力系統現有的工作更簡潔、更精準。
近日,由青山電氣(內蒙古)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山電氣)牽頭,聯合內蒙古科技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共同實施的“基于計算科學和多能優化分析的智慧能源云平臺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研發獲得重大進展,這一全新平臺兼具廣域數據采集監測、故障預警、狀態檢修、應急管理、能效分析等功能,有效解決了需求側“看不見”“摸不準”和“管控難”等問題,該項目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當下,我國智能電網建設如火如荼,我們科研團隊瞄準智能風潮,以‘互聯網+大數據’為創新點,打造體現科技創新、集約共享、互聯互通、產融結合等特點的‘青電云’智慧能源云服務平臺,不但確保了用戶用能安全、提升了設備資產利用效率和終端用能效率,對我國未來能源電力系統及相關產業的轉型也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青山電氣負責人周健告訴記者。
數字化設計催生智慧化轉型
“接下來,請大家跟我進行一次電廠巡檢。” 在云平臺的操作現場,參觀者們剛準備起身,便被技術人員翟春霞攔了下來。“大家請坐,我們不用真的去現場。在‘青電云’上就能完成虛擬巡檢。”
說著,翟春霞將光標移動到虛擬電廠的設備上,一連串數據馬上跳了出來。“這些都是實時運行數據。我們還可以通過設備列表快速定位,查看備品備件數量、歷史拆裝信息、檔案信息等,更能通過攝像頭看到現場畫面。”
據翟春霞介紹,“青電云”平臺能打造出與現實電廠完全一致的全景畫面,只需打開管理系統,便可以“遨游”現場,實時掌握電力運維情況。
記者走進青山電氣“青電云”電力服務調控中心,技術人員正在登陸平臺派發工單,為包頭阿特斯陽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電力設施進行安全大檢查。這間不足40平方米、“活力與實力”并存的小小調控中心,每天都完成著“護航百戶企業、響起千次預警、調度萬名電工、挽救無數損失”的任務。
據周健介紹,當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核心在于強化需求側能源消費分析,發展能夠支撐“源—網—荷—儲”耦合互動的新一代智慧能源系統和相關技術尤為關鍵。青山電氣“青電云”平臺的開發,采用“1391”體系整體布局,即“1個主題、3個主要研究內容、9項關鍵技術、1個應用平臺”,圍繞未來能源需求特性辨識、場站/設備智能監測、能效優化管理三項內容開展相關研究,有效解決了需求側行為特性分析難度大、精確度差、有效性低的問題,支撐了新型電力系統對需求側設備實時狀態監測和管控水平的高要求,為“雙碳”背景下能源電力系統規劃優化提供了科學依據。
目前,“青電云”平臺已經成功實現技術成果轉化,其服務范圍涉及智能設備工程應用、智慧電力技術服務、智慧水務技術服務以及消防、大型工程、城市管理等諸多領域。
標準化流程形成強大運維能力
青山電氣科研團隊首席技術官彭巨告訴記者,目前,“青電云”平臺可實現24小時、360度無死角監控,并形成了三級報警模式,可通過預警及時發現事故隱患,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此外,平臺還能精準地告訴用戶具體工作中的故障點,故障產生原因,讓電力系統現有的工作更簡潔、更精準。
當技術不斷實現突破,優質的服務便成為企業占領市場的有力根基。前不久,在包頭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積極幫扶下,青山電氣利用標準化手段將技術創新進行固化,制定出全套服務模式與質量要求標準,大幅提高了服務質量與效率,使得“青電云”平臺的數據處理能力、運算能力、存儲能力及可靠性要求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初步完成了物聯網大趨勢下的智能電氣行業布局,并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
“我們正在從數字化設計出發,推動傳統的單一電廠設計服務,向包含設計、施工、運維在內的多元、智慧電廠全生命周期拓展服務轉變,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周健告訴記者,目前,“青電云”已服務客戶1000多家、網點1000余個,產生經濟效益4億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