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完善新型電力系統是當前中國能源改革的重點內容。8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數據局發布《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在2024~2027年重點開展9項專項行動,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實效。
在近日舉辦的“2024電力低碳轉型年會暨電力圓桌年中會議”上,與會專家認為,健全體制機制,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高效重塑我國能源體系的必然選擇。不過,能源的轉型不是在現行體系下的修修補補,而是整個能源體系的重塑,這也意味著電力系統的設計和運行要從以穩定可預測的化石能源為基礎,變革為以波動的可再生能源為主,既需要硬件設施的重建,也需要體制機制的改革,使得生產關系的發展適應生產力的進步。
過去幾年,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我國電力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就。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分析:“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快速增長,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不斷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為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和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撐;技術創新特別是儲能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有效緩解了新能源間歇性問題;綠電、綠證、碳交易市場逐步建立,為低碳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市場激勵。”
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坦言,我國電力行業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能源電力需求增長迅猛、保供壓力較大;電力行業碳減排壓力持續加大;電壓、頻率穩定問題凸顯,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等。
劉吉臻認為,應對上述挑戰,需要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實現“多源互補、源網協同、供需互動、靈活智能”。要著力推進五大關鍵技術創新,包括新能源發電技術創新,推動新能源系統友好性能提升;先進燃煤發電技術創新,促進新一代煤電升級;智能電網技術創新,保障電力系統穩定、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配電網高質量發展、智慧化調度體系建設、需求側協同能力提升;多元儲能技術創新,促進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優化;電能替代及再電氣化技術創新,推動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拓展。
適應新型電力系統市場機制創新的核心是有效實現電能量價值、調節價值、綠色價值三種價值。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衛斌認為,要有效實現這三種價值,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充分發力,讓政府在彌補市場失靈方面精準發力。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首席專家、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陳宗法建議要進一步深化電改。包括要以系統思維深化改革,構建能源電力領域“兩新”體系;聚焦網源協調,在中央政府的指導和監督下,進一步開放電網投資,研究推進輸配分開改革,實現電網“管得住”與“放得活”的有機統一。同時,要聚焦新能源消納,以市場機制為導向,加強源網荷儲協調,市場、政府、企業協同發力,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與“雙碳”目標實現。此外,還需要以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為方向,進一步優化完善和落實電力市場體系的各項舉措,減少行政干預,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實現電力市場體系由“大而全”向“實而效”轉變。
“電力低碳轉型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依然存在。”在史玉波看來,要以“技術創新”為牽引,推動傳統電力系統向新型電力系統形態轉變。要以“新興產業”為導向,因地制宜地謀劃和發展先進電網技術研發與應用、數字產業集群建設、儲能產業集群建設、綜合能源產業集群建設、電動汽車充換電集群建設,以及電力工業軟件系統等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