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多能協同與互聯網思維不斷實現深度融合,結合了“互聯網+”與“智慧能源”的能源互聯網技術受到關注。中電工程鞏固傳統電網業務優勢地位,以創新促進轉型,主動調整在智能電網技術領域的布局,不斷實現智能電網設計技術的升級跨越。
新布局
能源互聯網是一種互聯網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能源產業發展新形態,具有設備智能、多能協同、信息對稱、供需分散、系統扁平、交易開放等主要特征。
中電工程智能電網技術中心緊跟行業技術熱點,及時轉換規劃咨詢工作思路,向能源互聯網、“互聯網+”智慧能源等領域布局拓展。
2015年,中電工程智能電網技術中心和中電工程西南院共同承擔了“四川省能源互聯網發展研究”,圍繞四川傳統能源產業目前存在的“水電消納”“天然氣利用”“煤炭石油消費”等若干結構性因素,旨在解決能源互聯網在四川落地的關鍵性問題,加快把四川建成全國領先的優質高效清潔能源基地和清潔能源示范基地,將能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今年,該課題通過了專家評審,受到高度評價。借助四川省能源互聯網發展研究,中電工程初步掌握了能源互聯網的核心構架和發展模式,完成了從純電力到多能協同規劃的嘗試。
新拓展
作為傳統的電力咨詢設計單位,以往的設計業務都集中在建設期,鮮有對生產運行期的跟蹤服務。利用工程建設中積累的設計技術優勢,在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內提供增值服務,為設計單位拓展業務領域提供了新思路。
上海虹橋商務區能源中心站示范項目是上海虹橋商務區實現低碳商務區建設目標的主要工程之一。該站為區域供能系統,但建成后運行情況并不理想,特別是在低負荷情況下的運行效率較低、運行成本很高。中電工程華東院積極嘗試,開展了“上海虹橋商務區能源中心站低負荷情況下區域電力燃氣優化供能研究示范”項目,建立了以運行成本最低為目標的數學模型,實現了能源側的燃氣發電設備、儲能設備與用戶側的應急功能設備、用能調節控制設備統一優化協調控制。
協調優化節能控制系統的投運,極大地提高了能源站在低負荷情況下的總體運行效率。根據估算,低負荷情況下能源站的運行成本從1273元降低到726元,能源綜合利用率從90.41%提高到93.92%,節能效果非常顯著,為服務已投產項目的生產運行,延伸了業務的廣度和寬度。
新理念
目前我國各級電力調度通信中心傳統機房設計往往都按照常規配置,并未針對其節能控制展開專門的研究,因此機房節能技術普遍落后,能源效率低下,能耗成本基本在硬件成本的1.5倍左右,遠高于業內平均水平,節能潛力巨大。
中電工程東北院瞄準這一市場機會,積極開展了創新實踐。在《電力調度通信樓機房工藝設計節能技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多年來積累的經驗,東北院組建專門的研發團隊,開發了機房節能控制器,經過深入的數據挖掘和建模計算,最大化提升機房的節能效果。
該套硬件控制器作為一款優質的機房能源管理設備,使機房能耗下降50%。目前,已成功在國網蒙東電力試運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放眼市場,僅在電力行業,其區域級、省級、地市級電力調度通信機房的市場規模就相當可觀,若推廣至其他行業的數據中心建設市場,市場前景將更為廣闊。此次創新實踐,打破了傳統電力設計院只能做設計的舊觀念,開創了中電工程智能化業務的新模式,形成了從單一的勘測設計咨詢服務到產品提供、運維服務的新產業鏈。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