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上午,隨著110千伏升輝變電站正式通電投入運行,中山供電局所屬的變電站數量已經達到10 0座。中山電力已走過了不平凡的百年歷程。自19 12年南朗華僑嚴迪光創辦迪光電廠,中山進入電燈照明階段,中山電力步入緩慢的發展期;到1987年,中山第一座2 2 0千伏變電站中山變電站投產,中山電網建設實現了一次飛躍;再到2004年,中山第一座500千伏變電站香山變電站的投產,帶動了一大批電網工程的建設,中山電網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十一五”期間再造了一個中山電網,從第1座(19 6 1年)變電站到5 0座(2 0 0 4年)變電站用了4 3年,再到100座變電站只用了10年。
截至9月底,全網主變容量達到了22161兆瓦。其中5 0 0千伏變電站2座,220千伏變電站18座,110千伏變電站8 0座。中山電網的跨越發展,為實現“服務好、管理好、形象好”的“創建國際先進供電企業”總體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全市供電量33年飆升110倍
提起中山這30多年前后的變化,已過古稀之年、家住悅來南路的退休老干部洪振還記得,那時為了讓年久失修的設備正常運轉,實現正常供電,電廠采取白天維修,晚上發電的方式來保障有限的供電。在老石岐人的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三只燈泡”和“三次燈閃”。由于那時供電能力有限,晚上只能分階段供應不同的電壓,一個晚上的照明用電,需要更換三個燈泡,每天晚上都要如此。一個普通家庭,如果沒有一位成年男子,換個燈泡也不是個容易的事情。到現在,家里的冰箱、彩電、洗衣機越來越大,空調、電腦、熱水器、保健器材,以及各種小家電,還有孫子的電動玩具……件件都離不開電,這在3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回憶那時的艱辛,略顯瘦削但精神矍鑠的洪老仍然記憶深刻,苦難的經歷往往更加刻骨銘心。
洪振家里的“電氣化”,是中山市普通居民家庭的縮影。這樣一組數據,也見證了中山電力的發展:現如今電網已覆蓋全市范圍的每個角落,中山人民用上了大電網的電。1980年,全市的年供電量只有1.95億千瓦時,而2000年已達50 .79億千瓦時,是1980年的26倍多,到了2013年的年供電量達到213.61億千瓦時,是1980年的110倍。供電最高負荷也節節攀升,從1992年28.2萬千瓦,飆到2014年的歷史新高453 .7萬千瓦。并實現了由電力供不應求,供需矛盾突出,到電力敞開供應,并適度超前發展的根本性轉變。供電可靠性也逐步穩定,逐漸地,“三只燈泡和三次燈閃”、蠟燭和煤油燈等,都停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了。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電力實現了調度自動化和管理現代化,110千伏變電站無人值班等得到廣泛推廣。從1991年開始,中山電網全面規劃自動化系統建設,把實現電網調度自動化、實現110千伏變電站無人值守、建立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作為科技進步的重要內容。30多年來,電網不斷擴建、增容、電壓升級,已形成了一個有多路電源、可靠性較高的電力網絡。
科技支撐智能變電站綠色誕生
中山供電局在長期發展中進行了這樣的探索:以先進科技為支撐,建成一個安全、優質、經濟、高效的電網,做到科技興電,創建一流電力企業,讓科技推廣應用貫穿于電力企業競爭與發展全過程。
據介紹,1961年35千伏墩陶變電站和35千伏古鶴線的建設拉開了35千伏電網建設的序幕。1961年中山建成第一座35千伏變電站墩陶變電站,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山初步形成一個由6個35千伏變電站組成的35千伏電網;1970年中山地區出現第一座110千伏石岐變電站,1985年中山電網形成由4個110千伏變電站和9個35千伏變電站組成的110千伏電網;1987年220千伏中山變電站投產運行,2000年中山電網形成以4個220千伏變電站和30個110千伏變電站及對應的輸電線路組成的輸電網;2004年中山第一座500千伏香山變電站投產運行,至此,中山電網電壓等級為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和10千伏四個序列。
1987年中山第一個敞開式220千伏中山變電站的投產和第一條220千伏線路中小線的投產,啟動了中山220千伏電網建設的大幕。2004年6月投產了中山第一座220千伏G IS變電站同益變電站,2009年第一個半室內220千伏G IS變電站菊城變電站和第一個全室內220千伏G IS變電站中山站投產,中山的220千伏變電站布置形式可以適應不同的建設環境。2009年中山供電局負責建設管理的第一條220千伏電纜工程220千伏永安電廠至菊城電纜工程投產。
2004年5月中山第一個500千伏變電站香山變電站投入運行和中山第一條500千伏線路沙江乙線解口入香山線路工程建成投產標志著中山電網建設進入超高壓時代。2012年南方電網第一條四回路共塔的500千伏獅洋至五邑線路在中山建成。
如今,第100座變電站升輝站投運,為南頭鎮南部片區后續發展提供用電保障。升輝站采用全戶內設計,全電纜進出線,占地面積僅較常規變電站減少三分之一,采用了許多高效、節能新技術、新工藝,稱得上是一座新型環保的綠色變電站。
中山供電局在20世紀末就擁有了先進光纖網絡,架設光纜700多公里,形成了一個具有多種通信方式、覆蓋全市各鎮區、面向大的機構和企業的“A T M寬帶傳輸”專用網。中山電網建設者們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精品工程,500千伏桂山變電站工程榮獲中國建設領域的最高獎項“魯班獎”,500千伏臺山電廠至香山線路工程榮獲國家建設工程優質獎(銀獎),包括大涌洪光臺區改造工程在內的多項工程獲得廣東電網公司“安全、優質、文明”樣板工程。
終極目標就是“客戶感受不到我們的存在”
“2011年,中山城市用戶供電可靠率為99.9924%,達國內領先水平;2012年,隨著配網自動化系統、設備在線監測、帶電檢測技術等科技手段的應用,城市用戶可靠率提升至99.9948%,排名全國第一;2013年,中山又以99.9947%的高城市用戶供電可靠率繼續領跑。”中山供電局設備部相關負責人向筆者展示了這樣一張“含金量”頗高的成績單,他說到:“我們供電的最終目標是安全穩定,客戶想不起我們來,感受不到我們的存在。”
據了解,中山供電局已經連續四年獲得全國供電可靠性A級金牌企業稱號了。針對主網網架,該局以500千伏變電站為核心,220千伏采用雙回環網鏈式結構。而針對10千伏配網,該局從2006年開始則進行全面規劃,突破原有環網模式,提出具有中山特色的“三分、兩自、一環”的配電網建設思路:三分:供電分區、結構分層、管理分界,提升電纜主干層裝備水平,主干開關設備具備電動操作功能;二自:實現電纜網與架空網主干層故障自動隔離全覆蓋,分支層實現故障自動定位;一環:提高站間可轉供電率,做到上級變電站主變“N -1”情況下通過配電網實現轉供電。到2010年,中山城鎮線路環網率、公用1 0千伏主干線路自動化率均達到100%,實現了中山配網設備的全景展示和全面覆蓋,成為了“南方電網公司配網自動化示范基地”。今后這100個“電兄弟”將為中山市民帶來更加安全穩定的“電服務”。
如今中山電網已經有百個變電站支持,但北部片區電網結構依然薄弱,重要關鍵設備因為不可抗力原因發生故障,或是區域內主力電廠(如橫門電廠)機組故障停機或出力下降,可能會造成中山北部片區的限電。供電部門呼吁各級政府及市民積極配合中山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希望工廠、小區用電設備業主對于中低壓設備要及時進行細致維護,一起科學用電、節約用電。 (文/譚茂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