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5-30年,這真的是光伏組件的實際使用壽命嗎?
組件使用壽命,在光伏產品宣傳信息中一般會稱“可達到25年以上”,在實際項目收益測算中則一般會被設定為20年。但在我國運行時間最長的光伏電站中,目前其組件實際使用壽命已經達到40年,并且仍在不斷刷新著紀錄。
甘肅省榆中縣園子鄉小岔村,雖然距離省會蘭州市不過100多公里,但這里交通不便、干旱少雨,曾經是甘肅省最貧窮的地區之一。1983年,為解決當地遠離大電網、無電可用的問題,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和榆中縣水電局等單位在此建起了一座光伏電站,這也是我國最早一批投運的光伏電站。
如今,40年過去了,這座電站早已完成了當時的歷史使命,并且仍在正常運行,為我國光伏產業技術進步提供著新的數據,促進著組件技術更新迭代。
●● 仍在正常運行
沿著蜿蜒村路一路前行,是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所在地。進入內部,不斷有光伏發電裝置映入眼簾。“這些都是我們所里做的科研項目,現存運行時間最久的電站也是其中之一,就在光伏示范樓的屋頂上。”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包建勤說。
在面積不大的屋頂,“最老光伏電站”組件被分為四個部分列陣放置,只留下方便員工通過的步道。包建勤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電站的原址不在這,當時直接安裝在了小岔村。1995年,隨著我國大電網的發展和農村電氣化工作的推進,大電網覆蓋到了小岔村。為了讓電站繼續發揮功能和價值,經甘肅省政府批準,1996年該電站被移至我們所里,作為示范基地項目持續運行。”
仔細觀察這些老組件,不難發現其硅片呈正方形且面積小,柵線較粗,同時表面已經變色發黃,甚至出現了封面處有瀝青析出的情況。“當時組件采用36片單晶102×102絨面電池片封裝,單體組件功率為45峰瓦,這和目前大組件、細柵線是不能比的。”包建勤說,“當時還采用瀝青封邊技術,空氣進入后產生了水汽,導致表面氧化變色,影響組件效率。而目前,不管是硅片、電池片,還是封裝材料和技術水平,都經歷過了多次升級換代,有了大踏步提升。這座電站見證了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并為技術進步作出了貢獻。”
●● 提供實際參考
“活化石”——這是光伏產業內部對這座電站的評價。運行40年,組件不存在隱裂等質量問題,支架沒有生銹,每天仍可發電近20度,年發電量在6500-7000度,其實際運行情況遠高于市場預期。
包建勤表示:“電站原裝機規模為10千峰瓦,遷址過程中損壞或丟失了一部分,現裝機規模為6.48千峰瓦。電站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多是接線盒發生脫焊,而不是組件本身。目前,單體組件功率年平均衰減率約0.57%,40年累計平均衰減率在20%以下。電站的系統效率目前為60%左右。”
隆基綠能品牌總經理霍焱指出:“老電站組件的優異表現給客戶和市場提供了切實的數據參考。目前,組件新品首年衰減率在1.5%左右,一些高端產品可以降到1%以下。從第二年開始,組件年平均衰減率約在0.5%。如果運行40年,目前組件產品的累計衰減效率基本和老電站組件差別不大。”
隆基綠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強調:“老電站實際財務收益遠好于財務模型。這意味著包含能量回收周期、材料回收周期等在內的指標都優于原來的測算。光伏發電站實際表現更值得期待。”
澳大利亞國家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上海電力大學教授、上邁新能源董事長施正榮也認為:“業內一般對組件的質保時間是25年。老電站證明了組件25年的使用壽命完全可以達到,甚至還可以正常運行更長的時間。”
●● 持續發揮作用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老電站規模很小,甚至不值一提。但不管是當年,還是如今,老電站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劍平表示,“上世紀80年代,小岔村村民還在靠豆油燈、煤油燈和蠟燭照明,老電站的投運讓當地130戶人家變成了有電人口。如今,老電站作為最早安裝且仍在運行的太陽能發電系統之一,不僅持續發揮著發電供電價值,還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同時,經過幾十年的運行檢測運維,電站取得大量寶貴的實證數據,為我國光伏行業提供了很多寶貴經驗。這些數據和經驗,對我國光伏發電產業甚至世界光伏產業和光伏應用技術發展,都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為更好地推動光伏發電站核心問題研究,共同促進現有技術的突破,隆基綠能與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決定,雙方將建立長期發揮優勢互補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同時,隆基綠能將捐贈20千瓦采用高效HPBC電池的Hi-MO X6光伏電站。捐贈電站的并網發電收益未來將用于老電站的運行與維護。
霍焱表示:“一新一老組件映射出了這40年來中國光伏技術的發展。比如,老組件柵線粗,遮擋陽光吸收,Hi-MO X6則采用正面無柵線設計,光電轉換和電流傳輸能力大大增強。未來,對新老電站的研究將繼續下去,這些成果將呈現在未來組件產品中,持續推動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光伏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