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能表是貿易結算工具,其質量直接關乎交易的公平公正,因此備受關注。電能表從研發、生產到檢測、驗收、安裝使用直至報廢的整個壽命周期中,國家計量行政主管部門、生產制造企業以及使用單位都對其有相應的質量監督管理要求,但各環節質量監督方式方法不統一、執行細度不一致,從而造成部分環節監督流于形式或者無法監督到位。因此,亟需從國家層面出臺標準規范電能表整個生命周期各環節的監督管理要求,為各部門提供電能表管理依據,推動制造技術進步、提升運行電能表質量水平和可靠性。
本標準規范了電能表整個生命周期各環節的監督管理要求,重點提出在電能表運行狀態處于有效監控的前提下,當其批量運行至規定時期后,可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判定其質量水平。
該標準作為國內首個從電能表全壽命周期監督管理角度制定的基礎通用國家標準,解決了各環節電能表質量監督方式方法不統一、執行細度不一致的緊迫問題,完善計量管理體系和計量檢測體系,提高對電能表產品質量的監管水平,是對法制計量管理更有力的支撐。值得關注的是,標準提出用抽樣檢測判定運行到期電能表批的質量水平,意味著運行電能表管理模式由傳統周期檢定(輪換)向狀態評價更換轉變,該轉變既是切合實際需要的理念創新,又是服務社會的必要之舉。依托該標準開展的電能表運行狀態監督管理工作將取得新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在保證計量準確可靠、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抽樣檢測合格的電能表批可繼續運行,避免無篩選大批量拆回,實現電能表合法“延壽延期”,有效推動資產增效,減少電子垃圾產生,在節約社會投資的同時降低資源消耗,符合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
全力服務社會民生。利用狀態評價與大數據分析方法,電能表運行管理單位可準確獲取運行電能表的誤差狀態,對評價狀態異常的電能表開展現場核查與實驗室檢定,及時發現并更換計量異常電能表,保障電能供用雙方的切實利益。同時,可對電力用戶申校的運行電能表進行誤差校準,實現每只電能表計量性能的可控、在控,保證計量準確可靠。
助推企業治理能力提升。通過數據比對分析和挖掘,結合智能診斷技術,可實現在線精準定位計量失準電能表,盡早發現計量異常,及時處置更換,助力電網企業提升計量異常治理能力,變被動應對為主動服務,為實現監管模式從傳統“靜態”到未來“智慧”的革命性轉變進行成功探索,是推進國有企業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