鈮包頭礦發現于世界著名的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白云鄂博礦床,產出于鈮-稀土-鐵礦石中,呈棕色至黑色,柱狀或板狀,半自形至他形,粒度約為20~80μm。鈮包頭礦是一種富含Ba、Nb、Ti、Fe、Cl的硅酸鹽礦物,其理想式為Ba4(Ti2.5Fe2+1.5)Nb4Si4O28Cl,屬四方晶系,空間群I41a(#88)。
業內人士表示,新礦物的發現與研究隸屬基礎科學研究范疇,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礦物學研究水平。具有富Nb特征的鈮包頭礦增加了該礦床鈮礦石礦物的種類,同時也為鈮的富集成礦機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為鈮等戰略性關鍵金屬的開發提供了新的方向。
我國科學家發現戰略性關鍵金屬新礦物,并命名為鈮包頭礦,這是我國核地質系統成立近70年來發現的第13個新礦物,是中核集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支持基礎創新的又一原創性新發現,解決了國際礦物學界爭論已久的包頭礦電價平衡問題,也為鈮包頭礦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白云鄂博礦床礦物種類相當豐富,迄今已發現150余種礦物,其中新礦物已達16種,鈮包頭礦是在該礦床發現的第17個新礦物,是發現于20世紀60年代包頭礦的富Nb類似物。從1958年我國發現第一個新礦物——香花石開始至2020年,在過去的62年間,我國每年發現新礦物的數量一直徘徊于個位數,直至2021年首次晉級為十余個,2022年繼續保持上升勢頭直接沖入20個。2022年全球共發現新礦物125種,其中,中國發現的新礦物數達20種,占比16%,達到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