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核電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對話“華龍一號”中廣核總設計師王鑫
中國電力新聞網 記者 鄒春蕾
善用自然的能量!打開中國廣核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官網,一行醒目的標語便映入眼簾,這也是中廣核的品牌倡導。自成立之初,中廣核便將“發展清潔能源,造福人類社會”作為使命,在核、風、光等清潔能源業務及民用核技術等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布局。從大亞灣核電站起步,到24臺核電機組在運,再到成為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技術主要創造者之一,中廣核經過30余年的發展,已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核電開發商和服務商。近日,記者走進中廣核,與“華龍一號”中廣核總設計師王鑫展開對話,傾聽核電產業發展的聲音,把握核電技術創新的脈搏。
記者:我國核電技術呈現怎樣的發展脈絡,形成了哪些突出的創新成果?
王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黨和國家的基本國策,推動我國產生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這些成果是帶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為推進能源安全新戰略發揮了重大作用。我國核電事業起步較晚,但發揮后發優勢,高起點起步,走出了一條從引進技術,到逐漸實現自主開發、自主建造、自主運維的脫胎換骨之路。尤其是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誕生,從頂層設計到系統設計,再到一些重要的關鍵核心技術,均實現了自主化,這是非常偉大的成果。
回顧歷程,我國核電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由弱變強的發展過程。可以說,大亞灣核電站完全是在外國專家的指導下開展各項工作,無論是管理體系、生產運維,還是設備供貨,甚至文件編碼都是學習國外。但是,通過不斷學習、改進、提升,我們已經全面掌握了大型百萬千瓦商業核電機組的技術,還具備了自主開發能力。比如臺山核電機組,盡管是國外技術,比國際同類機組晚開工,但我們依靠自主開發和建設能力,建成了全球EPR首堆,這是中國人創新創造能力的體現。
“十三五”時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誕生,標志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華龍一號”定位全球最新安全水平要求,圍繞安全水平做了大量的改進與提升,形成了177堆芯、非能動安全技術、全數字化儀控系統等創新技術,使得核電站的安全性、穩定性和經濟性呈量級提升。
同時,“華龍一號”還帶動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產業集群整體升級。一方面,超大型鍛件、690合金管、核級焊材等關鍵材料加工制造技術實現突破,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另一方面,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數字儀控系統等關鍵設備均實現國產化,“華龍一號”首堆已做到87%的國產化率,未來隨著批量化建設還將繼續提升。
記者:“十四五”時期,中廣核將有何創新之舉,具體如何布局?
王鑫: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的提出,為核能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一方面,核電作為清潔能源,具有明顯的運行穩定、可靠等特點,能源品質優,可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作為基荷電源,成為未來新型電力系統中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我國核工業產業鏈協同發展和規模化發展,配套較為齊全,基礎較為扎實,也能夠支撐核電行業走向高質量發展。
目前,“華龍一號”示范項目之一,中廣核防城港核電二期工程正在加緊建設。展望“十四五”,將是“華龍一號”追求精益化、精品化,不斷持續優化的過程。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把示范項目建設好,并結合示范工程建設的經驗反饋,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持續提升“華龍一號”的安全性、經濟性。
同時,面對核電“走出去”,我們的技術也要適應國際市場及國家法規標準,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2020年,“華龍一號”在全球首次通過歐洲用戶要求(EUR)最新版的符合性評估,獲得了EUR認證證書。目前,“華龍一號”正積極開展英國通用技術審查(GDA,被稱為世界上最為嚴苛的核電技術審查)認證,現已進入最后階段。
記者:結合當前實際情況,您對于創新有哪些經驗和思考可以分享?
王鑫:創新要以型號為牽引,以戰略專項去推動。要立足市場核心需求,找準技術發展方向,協同產業鏈共同攻關。核電產業過去30多年的發展,在實現自身產業升級的同時,也通過充分的開放合作,帶動了高端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升級,這個過程就是產業鏈之間充分交流、探討需求、共同攻關、推動轉化的良性互動過程。
創新性技術要得到充分的實驗驗證,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新技術。安全是核電生產發展的生命線,核電工作者要保持強烈的敬畏心,對每個問題都進行充分的驗證,在不斷的實踐中檢驗新技術、完善新技術,把核電安全和核電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核電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建設。從大亞灣核電站建設開始,中廣核集結了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懷的精英人才隊伍,他們是中廣核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國核電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要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年輕一代人才加入核電發展大軍,為核電打造一支穩定的人才隊伍,不斷磨礪,打造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