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智慧能源概念由國家電投率先提出,至今已形成了豐富完善的技術體系和一系列成功實踐。國家電投綜合智慧能源板塊(國核電力院)董事長徐潛表示,綜合智慧能源產業是以智能化能源生產、能量儲存、能源供應、能源消費和智慧化管理與服務為主線,向終端用戶提供綜合能源一體化解決方案,追求橫向“電、熱、冷、氣、水、氫”等多品種能源協同供應,實現縱向“源-網-荷-儲-用”等環節之間互動優化,構建“物聯網”與“務聯網”(服務互聯網)無縫銜接的能源生態體系。
他介紹,這是一套涵蓋4大類24個典型場景的整體解決方案,即:大型能源保障基地,包括核電基地、風電基地、光伏基地、水電基地、煤電基地等5個應用場景;智慧城鎮型,包括新建(老)城區、南方區域集中供冷、北方區域集中供暖、增量配電網等4個應用場景;產業園區型,包括軍營、工業園區、街區、空港、海港、海島、數據中心、輔助調峰調頻、國外園區等9個應用場景;集群樓宇型,包括高鐵站、醫院、校園、辦公樓、大型商業、固定場站等6個應用場景。
國家電投融和租賃總經理蔡寧通過視頻在線演示了其中換電式重卡的典型應用。
目前全國有近一千萬輛重卡保有量,其中約100萬輛主要用于短倒運輸場景。他介紹,一臺重卡的污染物排放量約等于300輛乘用車,其中氮氧化物、PM顆粒物的排放量分別是乘用車的144倍、306倍,“高頻運行的燃油重卡帶來了巨大的空氣污染和能源消耗問題”。
“這部分車輛如果全部電動化,相當于減少3億輛乘用車的污染物排放”,同時減排二氧化碳1.51億噸,“這相當于2018年上海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蔡寧說。
同時,這部分車又有1.2億噸原油消耗量,占2019年我國原油進口總量的23%,這意味著“重卡的電動化可以大幅降低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取而代之的是每年增加約2880億千瓦時的電能消耗,“為電力消費市場創造出一個新的藍海”。
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融和租賃牽頭組建了一個包含重卡主機廠、電池供應商、動力總成、充換電,以及車聯網和無人駕駛技術服務商在內的智能換電重卡生態圈。“通過近4年打磨,我們融和團隊終于推出了全球首臺換電重卡”。
相比已有的充電重卡,蔡寧頗為自豪——融和換電重卡具備五大優勢:高效,可實現動力電池3-5分鐘快速更換,“充電比加油還快”,保障重卡高頻運營;靈活,可根據工況需要靈活裝配不同電量的電池箱,以提升電池資產有效利用;安全,集中充電管理,安全可靠,延長電池壽命,提升梯次利用價值;集約,換電站比充電場站小,減少土地資源占用;降本,“對于客戶尤為在意的成本問題,我們將車身和電池采用車電分離銷售模式”,用戶可以只購買不帶電池的無動力車身,然后選擇換電服務,可大幅降低用戶一次購置成本,并且享受到換電帶來的極致體驗。
“能為客戶實實在在地省錢才是客戶選擇我們的主要原因。”蔡寧強調,參與市場競爭的最有力武器還是成本優勢。他算了這樣一筆賬:換電重卡的電能效率大約為三度電一升油;目前一升柴油五六元錢,而三度電成本不到1.5元,“考慮到廠用電因素,成本優勢更為明顯”。綜合計算,“運營成本一般都能降低50%以上”。
至于重卡運營的另一大成本——人,融和團隊也在積極研發、推進自動駕駛應用。“目前我們在做的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無人駕駛”,是操作人員遠程操控多臺設備,提高設備作業效率,還提升操作員的工作舒適度。根據在某個露天礦所做經濟測算,采礦成本相比傳統方式降低35-40%。
“今年5月初,北京密云區公鐵綠鏈項目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融和換電重卡實現安全運營突破100萬公里!”而位于密云的威克砂石礦也因此實現了產能的100%綠色運輸,成為砂石骨料行業第—個獲得綠色生產與運輸認證的礦區。
蔡寧透露,目前融和換電重卡已經在北京、上海、山西、陜西、內蒙古、江蘇等地的港口短倒、鋼廠倒運、砂石短倒、城市渣土、煤炭短倒等場景實現落地,截至6月底落地超過1780臺,預計年內落地換電重卡不少于5000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