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運行帶來重大考驗,對電網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電網企業依托互聯網技術打響科技戰疫,在提升電網運營、客戶服務水平,以及支撐基層防疫、政府決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大國重器”“國家隊”的責任擔當,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能源評論》記者日前采訪了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聯網研究所研究員陳昕、陳星彤,他們認為,未來互聯網技術將進一步引領電網數字化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據兩位專家介紹,疫情之下,互聯網技術推動電網實現了“對內兩提升,對外兩支撐”,即對內提升電網運營和客戶服務水平,對外支撐基層防疫和政府決策。
在對內提升電網運營和客戶服務水平方面:
一是運用“大云物移智鏈”技術,出色完成保供電任務。在應急場景的電力供應方面,如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等供電保障任務中,廣泛采用無人機、巡檢機器人、視頻監視、在線監測等技術裝備,加強線上線下融合,確保參加人員“零感染、零疑似”和設備“零缺陷、零故障、零閃動、零跳閘”。在電網調度方面,疫情期間國家電網經營區最低用電負荷低至4779萬千瓦,較去年同期低30%以上,而湖北用電需求激增,導致電網局部電壓調整壓力加大。依托由大電網外部環境監視預警系統、輸電斷面動態監控系統、分區備用容量監視系統所構成的華中電網智能精益調度體系,實現對電網運行狀態的準確識別及風險預警,確保抗疫期間大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二是利用“網上國網”平臺,開展安全、高效的客戶服務。疫情期間,“網上國網”全面推行“不見面辦電”。對于個人用戶,提升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平臺的使用效率,同時開通了多戶繳費、一鍵報修、電子發票、找樁充電等功能,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電力服務,在規避客戶外出辦電的傳染風險的同時,提高了供電服務信息處理效率,有針對性地解決了各類客戶的差異化用電需求;對于企業用戶,實行線上申請“當日受理、次日辦結”“先辦理、后補材料”,全力支持其盡快復工復產。
在對外支撐基層防疫和政府決策方面:
一是共享裝備和數據資源價值,助力基層疫情防控。國網漳州供電公司以無人機為突破口,服務防疫宣傳。利用無人機高覆蓋、強隔離的效果,將用于輸電線路巡檢的無人機裝上擴音喇叭,在進行線路巡檢時,同步宣傳防疫知識。國網杭州供電公司將智能化手段“下沉”至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通過對超過1000萬條電力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研發了“電力大數據+社區網格化”算法,能夠智能識別居民“長期外出”“舉家返回”“隔離人員異動”等場景,準確判斷居民的流動情況,通過與社區進行排查印證,大大提高了基層防控排查效率;同時,針對居家隔離人員與獨居老人,研發了“服務特殊群體”算法,每15分鐘開展一次“用電體檢”,通過計算實時負荷和正常歷史數據的偏移率,判斷是否存在異常,并在1分鐘內將緊急異常預警推送給社區和醫療人員。
二是基于電力數據開展復工分析,支撐政府經濟決策。經濟活動與用電數據具有強相關性,通過監測企業用電情況,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其復工復產狀態,為相關經濟政策出臺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撐。國網浙江、上海、四川、江西等電力公司基于電力大數據分析,先后推出了企業復工電力指數,能夠分析研判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復工情況與復工趨勢,減少繁瑣的逐級上報,解決防疫管控人手不足等問題,為政府分析核實企業復工情況提供數據支撐。
面向未來,互聯網技術必將引領電網創新發展。在專家們看來,隨著電網向能源互聯網發展升級,“大云物移智”等互聯網技術將與電力技術深度融合,支撐電網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互聯網技術驅動電網綠色轉型,支撐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二是互聯網技術驅動電網高效升級,實現服務、運行、經營水平再上新臺階。三是互聯網技術驅動電網更加公開透明,適應內外部管控的變革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