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已經75歲的原鋼研總院總工程師程世長激動地表示,“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好。”
程世長嘴里的白總,是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大電機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白亞民,P92鋼,則是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重要輔機設備四大鋼管的關鍵基礎材料。當天,由中國電力傳媒集團主辦的“推進火電部分輔機設備國產化座談會”在京舉行,作為火電輔機重要組成部分的P92鋼管因嚴重依賴國外進口而被多次提及。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電設備中心主任張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我國裝備制造業已具備承擔超超臨界火電四大管道國產化任務的能力,但是新建電廠應用國產化四大管道的情況現在還不普遍。
《中國經濟周刊》獲悉,當前,我國火電機組的參數、性能和產量已全方位占據世界首位,鍋爐、汽輪機和發電機三大主機的國產化均取得重要進展,但電站輔機的國產化一直是阻礙火電技術全面國產化的瓶頸。如何突破火電技術國產化“最后一公里”,降低電力建設成本,成為各方人士關注的焦點。
火電技術全面國產化指日可待?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國家能源局著力推進重大能源裝備自主化,并于日前會同國家發改委下發了《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我國能源技術創新的工作重點、主攻方向以及重點創新行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孟彥輝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我國的發電設備制造技術國產化進入了換擋提速時期,已經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一些重大裝備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高新技術產品比重不斷提高,同時我們出口的產品也是越來越多,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
“到今年4月份,我國的國產機組是90億,加上納入規劃的3.6個億,數量比較大。‘十三五’的主要任務還是控制火電,所以‘十三五’期間會適當淘汰落后產能,比如老機組淘汰。這樣可以增加一些新的機組規模,進一步提高技術裝備自主化水平。”國家能源局電力司火電處處長黃河清介紹說,“立足國內制造,特別是加快四大管道等設備應用,在全國所有煤電基地都有相應的要求,以支持我們火電設備的國產化增速。”
有業內專家指出,推進國產化,需要有合理的程序。首先,開發出來的材料要與國外比較好壞,需要數據做支撐。企業在擁有了知識產權后,電機工程協會、電力工程協會、冶金協會等學會要在技術上有所支持,認可企業的成果。“這些技術成果如果獲得高級別的獎項,對于企業的推廣將十分有利。”
記者獲悉,當前,在國家能源局的組織協調下,各大發電集團、電廠、電力設計院和主機制造廠積極配合,設備制造企業與相關單位共同制定了四大管道國產化的技術規范、試驗大綱等,這標志著四大管道國產化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并正式開始實質性工作。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電設備中心原主任徐英男表示,“四大管道國產化工作急需大規模推進。希望電廠在建設招標時不要人為地排斥國產四大管道,而是把相關性能、質量指標亮出來,讓進口的和國產的產品同樣競爭,相信咱們國產化的四大管道能夠贏得市場。”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