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北”風電消納形勢非常嚴峻,可再生能源并網運行將提出考核性保障指標
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記者 朱怡
國家能源局于近日發布的《關于做好2014年風電并網消納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2015年,華北、東北和西北(簡稱“三北”)地區投產的風電規模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風電消納的形勢將非常嚴峻。要結合資源條件、區域電網運行現狀對可再生能源并網運行提出考核性保障指標,切實構建起適應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并網的電力運行和調度體系。
隨著簡政放權的深入推進,用好風電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管理風電的主要目標。
今年年初,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關于風電產業監測有關情況的會議上曾表示:“今后,風電產業的運行情況將是考核地方政府風電管理水平的重要內容,也是確定風電發展規模的重要依據。”此次發布的《通知》中對此進行了明確:國家能源局將依據各省(區、市)報送的風電并網運行指標對風電并網運行情況進行考核。
“三北”地區:做好就地利用和外送規劃
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省級電網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為云南省最高,達到2511小時;西藏最低,為1333小時。在1500小時左右的還有吉林電網(1501小時)、河北南網(1519小時)和貴州電網 (1575小時)。從區域電網來看,2014年,東北電網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依然位列全國最低,為1714小時。在1900小時左右的還有西北電網 (1863小時),華中電網(1959小時),華北電網(1989小時)。
在解決風電市場消納和有效利用問題方面,《通知》明確了總體要求:各省(區、市)能源主管部門和電網企業要高度重視風電有效利用工作,在深入分析本地區風電消納形勢的基礎上,大膽推動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優化本地電網調度運行,協調好風電與自備電廠、供熱機組之間的關系,明確不同電源之間的調度次序,結合電力體制改革,各派出機構在國家能源局統一部署下建立健全輔助服務補償機制,深入挖掘系統調峰潛力,確保風電等清潔能源優先上網和全額收購。 記者注意到,《通知》特別指出,2015年,“三北”地區投產的風電規模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風電消納的形勢將非常嚴峻。
再加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風電與傳統能源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對此,《通知》提出,首先要多措并舉,加快風能資源的就地利用,同時也必須要注重風電基地建設,利用跨省或跨區輸電通道擴大風能資源的配置范圍,是我國促進風電規模化的重要措施。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山西、陜西等省(區)要根據輸電通道規劃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部署,加快推進與本地區已規劃的跨區、跨省輸電通道配套的風電基地規劃工作,納入“十三五”時期“三北”地區風電發展規劃統籌考慮。
在積極開拓適應風能資源特點的風電消納市場方面,《通知》也提供了一些 “思路”:“三北”地區可以在具備條件的地區,結合新城鎮建設和新城區開發規劃,因地制宜,大膽創新,積極推廣應用風電清潔供暖技術;河北、吉林省要加快推進風電制氫的示范工作,進一步積累經驗。
中東部和南方地區:加快開發建設步伐
記者從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了解到,2014年全國發電利用小時數較高的地區是云南2511小時、福建2478小時、四川2433小時、天津2250小時。在區域電網中,華東電網為全國最高,達到2136小時。
近幾年,我國風電開發布局得到了進一步優化,中東部和南方地區已經釋放了一定的開發潛力并取得了積極成效,支撐了全國風電平穩較快發展。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目前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風電并網裝機容量已接近風電總裝機容量的20%。
與此同時也應認識到,目前“這些地區風電建設仍然滯后,必須要更加重視風電的開發建設工作,加快推進風電產業發展”。《通知》中,對于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風電的開發建設也作了相關部署。具體內容包括:首先要推動技術進步,支持設備企業研發適應中東部和南方地區資源特點的風電設備和運行管理技術;二是要督促開發企業更加重視前期工作,做好風能資源評價和土地利用的協調工作;三要積極完善風電開發建設的技術標準,更加重視水土保持、植被恢復和環境保護等工作,避免風電開發對當地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目前,風電項目核準權限已全部下放地方能源主管部門,前期工作是項目建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編制年度計劃的基本依據。《通知》要求,各省(區、市)能源主管部門要進一步規范風電項目建設前期工作的管理,引導開發企業扎實開展測風、資源評價等工作,協調有關部門及時落實項目建設選址、用地用海預審等項目核準條件,避免因風能資源評價不充分或土地、選址等建設條件不落實導致項目無法實施。與此同時,要加強風電項目并網銜接,明確風電項目接入電網的條件和要求,督促電網企業積極開展已列入年度核準計劃或國家重點規劃的跨省跨區風電基地項目的接入系統設計和建設工作,確保配套電網設施與風電項目同步建成投產,避免因電力配套設施建設滯后導致的棄風限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