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電管理體制特別是鄉村供電管理體制在農電“兩改一同價”后得到初步理順,農村電網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農村居民生活用電質量大為改善,使廣大農民真切感受到了農網改造帶來的實惠。但同時也應看到,由于農網改造及“戶戶通電”工程解決的是農民基本生活用電問題,而關系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業生產用電條件并未得到明顯改善,成為制約“新農村”建設的瓶頸,也給當前農電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存在的問題
結合目前我市農業生產用電的情況來看,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電力設施產權隸屬關系復雜
在我市現有的農業排灌設施中,資產多屬村集體、合伙或者是個人所有。產權歸屬的多樣化,導致了配電線路、設備的維護、維修等管理不善,等急需排灌時卻不能正常用電,引起用戶不滿。
(二)安全用電形勢嚴峻
一方面是配電設備容易遭到盜竊,另一方面,產權所有人只注重經濟效益而疏于對用電設備的管理,相當多的農業排灌設備陳舊老化,設備絕緣性能達不到標準要求;農業排灌線路大都分建設不規范、技術標準低;農業排灌用戶對安全用電認識不足,不注意剩余電流動做保護器的安裝投運;私拉亂接現象嚴重,甚至電線接頭處未進行絕緣處理;有的用戶在進行農業排灌時不對電線進行檢查是否有破損就將電線捆在一起使用,增加了發生觸電事故的危險;農業排灌時線路隨意丟放,增加了路人、小孩觸電的危險。
(三)電價執行不統一
按照濟源市目前管理模式,農業排灌類以總表抄見電量結算電費,總表以下電量由用戶承擔,造成一井一價,甚至出現將管電人員(這部分電工由村內指派,供電所未對農業排灌安排人員管理)工資加入電量現象,造成用戶電價遠遠超出國家規定電價標準,容易引起用戶對供電企業的誤解,造成投訴。
(四)農業排灌設備負荷難于管理
由于農業生產自身特點,不能對農排設備負荷情況隨時控制。在不用電時,農排設備長期空載運行,損耗電量,而在農業排灌時又往往過載運行,引起設備損壞。且由于目前報停制度規定用戶變壓器一年報停次數不得超過兩次,報停時間累計不得超過六個月,不符合農排用電特點,造成用戶不用電時不能及時報停,同時此類設備產權的多樣性導致部分臺區農業排灌結束后部分責任心不強的村管電人員不及時報停,容易因變損電量發生爭執導致欠費發生。
(五)電量分配容易發生矛盾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供電部門往往成為此類事件的“冤大頭”。由于用戶在用電時存在著各種問題,農業排灌臺區各分表電量難以與總表電量相吻合,管電人員為湊齊總表電費,往往采取將差額電量進行分攤收費的方法,由此引起用戶不滿,投訴及欠費現象時有發生,使供電企業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六)優質服務工作鞭長莫及
進行農電體制改革后,農電工由供電企業直接管理,依我市目前的運行狀況來看,農電工主要服務于農村生活用電,對農業排灌用電僅進行技術性指導,造成農電工認為此類用電不在服務之列,當接到用戶報修時往往不積極行動,使故障得不到及時解決,影響農業排灌工作的正常進行。
二、解決對策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前“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的農電發展戰略,為更好地適應農村經濟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服務和諧社會,切實解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結合濟源現狀,提出如下解決對策。
(一)明晰產權,簽訂合同
針對農村工副業及農業排灌資產混亂的現狀,應除與用戶簽訂明確的供用電合同外,還要與用戶簽訂資產維修協議,督促用戶及時對設備進行檢修,也可以由供電所與用戶簽訂有償服務協議,由供電所代為維護,以此來實現這部分資產統一管理、維護,提高線路、設備運行質量,提高供電可靠率,保證用戶需要用電時能隨時投運。
(二)加大改造,確保安全
對農業排灌用戶資產進行改造,提高安全系數。首先應針對這部分資產用電季節性強、負荷變化大的特點,加強設備本身的安全管理,減少和避免設備被盜現象的發生。濟源供電公司郊區分局在這方面進行了多種嘗試,先是指導用戶將配變安裝防盜鎖或者將配變進行焊鉚,以防止不法分子的偷盜,但此種方法在配變維修時帶來諸多不便,且不能完全防止破壞、偷盜現象的發生,單是2007年在濟源就發生了數起安裝防盜鎖的配變被盜賊破壞的事件。目前,結合現代科學的發展,濟源郊區分局主動與生產廠家結合,安裝高科技防盜報警裝置,這一舉措在七月份就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盜賊對一空置農業排灌專用變壓器進行盜竊時,報警裝置發出信號,及時制止了犯罪分子的破壞行為。
由于農業排灌負荷資產歸用戶所有,用戶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忽視用電安全,為解決這一問題,第一,應加大安全用電知識宣傳與教育,普及安全用電知識,使用戶了解安全用電的重要性;第二,應加強對電工的教育,加強對這部分用電設備的巡視檢查,強制安裝用電保安器材;第三,各資產歸屬者應提高安全意識,增強安全觀念,在用電時積極供電所結合,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使用合格的導線及設備,不要私自接線用電,對于遠離電源的用電,架設臨時導線時要注意采取安全措施,包括懸掛安全標志、對地距離等都要符合標準;第四,對于長時間不用電的線路及設備在恢復用電時,應對線路及設備進行認真檢查確保安全后才能用電,以防設備老化發生觸電事故;第五,如能對這部分資產統一劃由供電企業管理,應對低壓線路進行改造,統一采用地埋鋼帶電纜鋪設到井口,在井口建設配電房,安裝保護及操作設施,這樣既能有效提高安全系數,又能防止私自掛線用電,維護企業及用戶的利益。
(三)創新手段,規范管理
針對農業排灌用電電價不統一問題,筆者認為,此類用電應與農村混變用電一樣進行管理延伸,改變以往抄到總表的辦法,直接抄表到井口,統一在井口安裝磁卡式計費電能表,由用戶到供電企業進行電費存儲后由統管電工負責刷卡用電,保證電價統一,維護農民的利益。這種做法的前提是要將農業排灌用電納入供電企業統一管理,就要求出臺這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明確這部分資產的移交辦法、設備改造資金解決辦法,只有對這部分用電進行統一管理才能保證電價執行標準、收費標準的統一性,才能避免因電量分配、收費標準不統一引起用戶投訴,供電企業做“冤大頭”現象的發生。
另外,針對農業排灌用電季節性強、負荷變化大的特點,應修改現行的報停管理辦法,對此類用電執行靈活機動的報停管理辦法,需用時可隨時恢復用電,不用時可即時報停,以切實保障農民利益,減輕農電負擔,使廣大農民切實感受到“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的農電發展戰略帶來的好處。
(四)健全機制,優質服務
持續加強優質服務常態化工作機制,不斷提高農電工的服務意識與責任感。“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責任重于泰山”是我們提高安全意識時必須具有的基本思想。這就要求處在生產一線的廣大農電工在進行作業時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全面負起安全責任,嚴格按照安全用電的規定要求,細心加耐心;領導干部也要經常深入一線,勤檢查嚴監督,做到違規必究、執規必嚴,決不心慈手軟姑息遷就,使優質服務工作落到實處,為農村、為農民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
“經濟要發展,電力必先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的富裕才能帶來整個國家的富裕,我們的職業要求我們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責無旁貸的服務,我們的使命要求我們與農民兄弟同呼吸、共命運,為保證農村經濟質地發展,我們應破舊立新、不斷探索適合農村特點的新辦法、新途徑,更好地“為農業、為農民、為農村經濟”服務,促進農村經濟的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