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師宗縣竹基鎮木海村是一個淳樸的彝族村寨,距離縣城40余公里。通往木海的山路崎嶇不平,寒露剛過,整個村子籠罩在濃霧之中,給人一種入冬的錯覺。閉塞的地理環境導致木海村村民長期生產生活困難、村容村貌較差。
38基電桿通電照亮了建檔立卡戶的新房
木海村真的窮,窮到連一個廁所都沒有;木海村真的窮,窮到連一公里的硬化路都沒有。為了改善木海村的生產生活情況,竹基鎮黨委政府、掛聯單位、包村領導干部、駐村工作隊克服了諸多困難,僅一年的時間,改善了木海村臟、亂、差的環境,改變了村民陳舊的觀念,讓木海村逐步轉變為云南省人居環境改善示范村。
“沒有電不方便,點蠟燭都不覺得亮。”竹基鎮人大主席姚顏紅說道。姚顏紅在木海村已經駐村一年了,對于木海村的改變,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34家建檔立卡戶、脫貧13戶,有5戶今年剛剛建了房,房子一蓋好,就能通上電了。”說起木海村的貧困戶,姚顏紅也是如數家珍,了解得清清楚楚。
彭建才是年初5戶未通電的建檔立卡戶之一,他的新房距離村子比較遠。房子剛起一層,但是10基10米桿,兩條筆直的電線已經將溫暖的電流架設到了他的新房背后。
今年年初,師宗供電局對該村進行電力線路改造時,彭建才家剛理好了石腳。“讓貧困戶在遷入新居第一時間用上舒心電”一直是曲靖師宗供電局扶貧工作的重點,為保證木海村5戶貧困戶的用電需求,師宗供電局一共新架設了38基電桿,近3800米導線,照亮了他們遷往新家的路。
8160米導線圓了村民用上安全電的心愿
今年42歲的姜老玉2016年在山坡上蓋了新房,如果要把電表移到新房的話,栽電桿、接電線沒有四五千塊錢是絕對裝不了的。所以他這兩年都是從900多米外的四哥家接了兩根線,繞過很多座房屋,繞過門前的核桃樹才繞到了新房門口。“現在好了,我沒有花一分錢,電桿架到我家門口,電表裝在我家墻上,用電太方便了。”姜老玉滿意地說。
木海村屬于師宗縣第一批農網改造的村寨,而第一批農網改造已經是20年前的事情了。這些年不少人把房子蓋到了村外,用不上“安全電”一直是他們的心結。
姜老玉沒有多少文化,也沒有經過專門的電工培訓,但是從前繞山繞水繞過來的兩根電線一到刮風下雨就停電,讓他不得不一次次壯著膽子自己去接。“就是買了一支電筆,買個把膠把鉗。自己去試試哪點不亮么就自己剪斷了接起來。”回憶起往事,姜老玉很是后怕。
今年的電力線路改造,師宗供電局更換了木海村所有的低壓線路和電表。從前6平方毫米的下戶線,現在根據實際用電戶數更換為16平方毫米、25平方毫米、35平方毫米。據悉,今年木海村下戶線一共更換了8160米,安全隱患消除了,電壓穩定了,木海村的村民們心里也踏實了。
100頭小豬安頓了年輕人創業的心情
“到明年年初,我們計劃養100頭小豬。”年輕的田邵平剛和媳婦從浙江打工回來沒幾年。2017年7月小兩口在山頭蓋了一個養豬場,目前大大小小的豬加起來一共四十多頭。
線路改造前,田邵平每天都是在家里把豬草切好,豬面粉碎好,然后用牛車拉到一公里之外的養豬場。那個時候還沒有硬化路面,全部都是爛泥巴路,每天上上下下三四趟,很是遭了不少罪。
沒有電源,小豬的保暖也是一個大問題。用木樁子接過來的電線只能照明,滿足不了保溫的條件,他們兩口子只能趁著天晴的時候去撿干燥的松毛,小豬生下來的時候用松毛捂在豬窩外面,保持溫度。
今年線路改造好了,豬草可以在養殖場門口切好、豬飼料可以在養殖場里碾好,小豬的保溫也可以用現代化手段解決了。田邵平底氣十足的說不想背井離鄉的出去打工了,他和媳婦商量過,明年年初將要擴大養殖規模,至少養殖100頭小豬。
在師宗縣扶貧項目實施中,師宗供電局一直如影隨形,一路陪跑,為扶貧項目保駕護航,“建好一處、通電一處”。2018年師宗供電局電力行業扶貧計劃投資6124.12萬元,其中10千伏及以下電網建設基建增補項目共38個單項工程,總投資997 萬元。將新建和改造10千伏線路10.98公里,低壓線路22.68公里,新增(改造)配變41臺,容量4925千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