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電力先行。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引擎,貴州電網遵義赤水供電局一方面加強小康電建設,確保電力安全可靠供應,另一方面,加強服務品牌建設,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做好供電服務。全力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2015年,赤水市共完成財政總收入10億元,同比增長達14.0%,在同步小康的路上邁出了扎實的一步。
建設小康電 全力確保電力安全可靠供應
“我們石場村最后6戶‘無電戶’完全告別了無電的生活,全部用上了優質穩定電,在我村的脫貧攻堅道路上將起到關鍵的作用,是實現致富夢的良好契機,我們將帶領全村人民扎實勤奮工作,努力實現小康社會。”2016年4月,在赤水市長沙鎮石場村青山組,石場村主任詹慶然對赤水供電局的服務大大贊揚了一番。
由于歷史原因,在赤水,像長沙鎮石場村青山組一樣的小水電自供區共有5個,供電面積達270平方公里,涉及約3萬余群眾用電。原先由地方小水電自主供電時,不僅供電可靠性和穩定性沒有保證,自供區群眾對電價高等問題的反映也十分強烈。2015年,在赤水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貴州電網公司和遵義供電局接受了5個自供區的全面無償移交管理,針對新移交管理區域計劃投入專項資金5264.8萬元對電網進行改造升級,目前線路架空等工作已經完成,預計將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改造升級。
在開展轄區內小水電自供區接收和農網改造的同時,赤水供電局加大了對小康電建設的工作力度,2015年共完成小康電投資17721萬元,計劃2016年投資10325萬元。今年小康電建設任務完成后,客戶停電時間將進一步減少,供電可靠性將得到進一步提高,地方經濟的發展將會有更加堅強的電網作保障。
打造服務品牌 全力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聽說你們來幫我們村恢復供電,特地組織村民來幫助搬運工具和材料”。今年1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潮導致川南黔北之交的赤水市境內普降大雪,赤水供電局城區供電所轄區內的多個村組供電線路受損,赤水供電局城區供電所“共產黨員服務隊”接到通知后,立即趕赴受災較嚴重的寶源村、聯奉村,連續奮戰三天,使受災群眾全部恢復供電,獲得當地干部群眾交口稱贊。
赤水供電局城區供電所的這支“共產黨員服務隊”,是一支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電力搶修隊伍,是一支強調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的隊伍,共有隊員9人,擔負著赤水城區3個街道辦事處7個社區,4萬余各類用電客戶的電力應急搶修、設備維護、故障處理以及重大活動保電任務。這支“共產黨員服務隊”自2004年成立以來,時刻牢記服務承諾,在為客戶提供24小時電力故障報修任務的同時,推出了“三進三送”(進用戶送服務、進家庭送溫暖、進敬老院送愛心)等便民利民服務,得到了客戶的一致認可,該供電所也因此先后榮獲遵義“文明示范窗口”、遵義市總工會“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除了城區供電所的“共產黨員服務隊”,在赤水,另一支供電服務隊同樣有名,那就是赤水供電局“丹霞騎行服務隊”。
赤水供電局“丹霞騎行服務隊”是一支既強調做好供電服務,全力解決人民群眾用電問題,又堅持以實際行動倡導“綠色、低碳、節能”理念的供電服務隊。服務隊的成員既有黨員、團員,也有青年及技術骨干,成員幾乎囊括了該局所有的騎行愛好者,目前共有成員106名。
自2013年6月成立以來,該服務隊一直致力于為赤水旅游景區及相關產業,農家樂、竹加工廠、石斛基地等提供個性化用電服務;為轄區用電客戶提供快速高效的用電故障報修服務;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五保戶等特殊群體提供義務用電檢查、幫貧助困;同時,該 服務隊還擔任旅游宣傳志愿者,開展低碳環保宣傳,清理景區白色垃圾,助推旅游發展。截至目前,赤水供電局的“丹霞騎行服務隊”已為群眾提供服務3500余次,走訪1075戶低保戶、農村五保戶,向群眾贈送4798只節能燈,義務開展用電安全檢查1360次,幫助消除用電安全隱患368項。已經成為了赤水供電局很有亮點的一大服務品牌。
實施精準扶貧 助力老鄉奔小康
赤水市長期鎮五七村是名副其實的高山區域,地域偏遠,交通閉塞,導致經濟落后,人均收入偏低,以致貧困戶較多。
赤水供電局作為五七村的精準扶貧定點幫扶單位,一年來,多次對該村的貧困戶、留守兒童等給予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持。針對該村只有一個中心教學點的實際,赤水供電局領導帶頭捐款為教學點建立“愛度”書屋。并在進一步承接“愛度”書屋捐贈的基礎上,開展了“魅力供電 愛心助學”幫扶成長活動,組織該局黨員和團員青年深入教學點,為孩子們傳授安全用電知識;按照“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要求,將幫扶工作落到實處、做得到位,在全局范圍內積極倡議干部員工,并通過多種方式聯系愛心人士獻愛心,幫助五七村建設小康路。該局還組織捐贈了十余萬元,為五七村的產業發展和集體經濟的壯大提供支持。
在實施精準扶貧的過程中,赤水供電局還積極響應地方政府在精準扶貧工作上進行建檔立卡的做法,密切配合地方政府,要求幫扶干部必須進村入戶,了解貧困狀況,分析致貧原因,摸清幫扶需要,明確幫扶責任,落實幫扶措施,真正做到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以保證扶貧效果,切實做到精準扶貧。 來源: 央廣網(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