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能源豐富的青海,數字技術與能源產業擦出“智慧”的火花。青海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以下簡稱平臺)的建設,讓新能源實現“云上管理”。目前,青海全省已有400余座新能源電站開啟“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運維模式,標志著新能源產業走上轉型發展之路。
平臺集成多種數智技術
5月29日,在大唐青海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集控中心內,工作人員正盯著大屏,開展監控分析。
平臺的啟動運行,給能源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據了解,平臺啟動后,單座電站年均可節省人員、交通、后勤等管理費用約30萬元,相當于發電集團運營成本降低了40%左右。
大唐青海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冠縱光伏電站集控中心值長段大德給記者算“光伏賬”:“之前,電站年度成本管理費用達360萬元,而接入平臺之后,年度成本降至128.8萬元。成本降低了一半以上。”
2018年,青海省正式獲批建設全國清潔能源示范省。作為新興產業,新能源在起步階段面臨著一系列挑戰:能源行業缺少統籌分析各種類型能源生產、消耗與社會宏觀經濟發展相關性的有效工具;缺乏綜合能源數據分析平臺來精準提供全省能源整體運營情況;同時,社會用能、企業及工業園區用能缺少節能分析手段,終端用能效率不高。
建設覆蓋能源生產、傳輸、轉化及消費的全產業鏈融合大數據平臺勢在必行。2018年1月,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聯合北京工業大數據創新中心、清華大學、華為公司等單位,組成技術攻關團隊,啟動青海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建設工作。
平臺建設初期,技術攻關團隊針對業務數據挖掘難度大、預測精度低等問題開展攻關協作,創新提出了基于孿生模型的深度學習算法和時空相似度參數加權算法。
平臺集多種“黑科技”于一身,形成了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分析技術架構+運營管理支撐系統,有效支撐體系內各產品應用落地。2023年,平臺升級為青海省智慧雙碳大數據中心(以下簡稱中心)。
青海綠能數據有限公司是中心的運營方。公司項目管理中心負責人胡東崗介紹:“目前,該中心已接入全省27家新能源企業、446座新能源電站,接入裝機容量達2500萬千瓦,約占青海省新能源總裝機量的64%,已匯聚青海省90%以上的能源產、供、儲、銷數據。”
源網荷三方數據共享
“通過源網荷三方的數據共享、資源共享,中心更容易判斷明天的風可以轉換成多少電量、一周后的光照可以滿足多少人用電。”青海綠能數據有限公司產品研發中心主任金金介紹,這樣一來,就能及時在電網運行中進行相應調整。
青海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運營之初,青海在全國率先啟動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試點推廣形成了工業互聯網App應用解決方案,為新能源行業降本增效、促進消納、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做出了有益探索。
如今,中心聚焦“新能源集控”“負荷側用能”“政府決策支撐”“服務雙碳”四大板塊,打造了23類29項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持續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這項成果,青海開發上線的工業互聯網App產品——“智能工業生產綜合能效管理”系統經推廣應用后,省內水泥企業噸熟料綜合能耗平均下降1.05%至5%,單位電耗每噸降低2.63度以上。
青海互助金圓水泥有限公司于2020年11月起應用上述系統。試用3個月后,該公司的噸熟料綜合能耗由108.04千克標準煤降低為106.91千克標準煤,單位電耗也相應降低了1.72度。
能源產業“向云端”。青海構建出的新能源產業鏈生態圈,形成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能源大數據平臺經營方案,不僅打通了光伏、風電發展的痛點、堵點、難點,開發了具有集中監控、功率預測、共享儲能等功能的數據產品,還為能源互聯網建設積累了運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