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最后一周,國內主要風電制造企業陸續發布2023年三季度報告。從報告業績情況來看,國內風電裝機量的持續上漲雖持續支撐起制造板塊公司營收,但風電產業鏈各環節盈利水平卻出現嚴重分化。受市場環境影響,國內主要風電整機企業凈利潤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零部件供應商毛利率也有所下降。業界普遍呼吁,除了尋求新的盈利增長點外,更需要推動產品創新,促進行業技術進步。
■主要整機商盈利下降
近期,金風科技、明陽智能、運達股份、三一重能、電氣風電五家風電整機上市公司陸續公布了2023年三季度業績,雖然風電大型化不斷推進,新產品層出不窮,整機制造商營收大多實現增長,但盈利水平仍在走低。
金風科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93.19億元,同比增長12.06%,但前三季度凈利潤總計12.61億元,同比下滑46.69%。其中,第三季度營業收入103.18億元,同比增長8.6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943.5萬元,同比下滑97.88%。
同期內,運達股份、明陽智能、三一重能營業收入也基本維持上漲態勢,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出現不同程度下滑,海上風機頭部企業電氣風電出現虧損。數據顯示,電氣風電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59.24億元,同比下降11.6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6.52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大降6110.27%。在業績說明中,電氣風電表示,凈利潤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本期產品銷售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下降”,同時表示營業收入同比有所下降導致毛利總額有所下降。
從各大整機商公布的銷售數據來看,在售的各類機組中4兆瓦及以上機組銷售量成為絕對主流。今年前三季度,金風科技在售的各類型機組中,4—6兆瓦機組占比62.74%,6兆瓦及以上機組銷售容量為3252.15兆瓦,占比36.54%,與往年相比風機大型化趨勢明顯。
■利潤水平各有不同
最新公布的業績數據正是當前風電市場環境的寫照。根據市場研究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公布的數據,2022年金風科技、明陽智能、運達股份和三一重能都進入了全球新增吊裝容量排名的前十位。在業界看來,全球各國提出的氣候目標和可再生能源裝機目標大幅提振了風電市場,但風機大型化趨勢、風電補貼退坡、原材料成本降本不及預期等因素卻帶來了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
從2020年至今,國內風電整機招標價格就進入下行通道,陸上風機招標每千瓦價格從3000元/千瓦以上降至1500元/千瓦左右,而海上風機招標每千瓦價格從8000元/千瓦驟降至3500元/千瓦左右。風機銷售價格的下行,直接擠壓了風電整機的利潤。
除了風電整機以外,主要風電零部件供應商也披露了最新業績報告,整體上看,風電產業鏈零部件供應商營收同樣因市場需求增長而呈現上漲態勢,但毛利率普遍有所下滑。
塔筒供應商海力風電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為12.42%,同比下降1.7個百分點,凈利率為4.36%,同比下滑16.6個百分點。同期內,公司營業收入為15.55億元,同比增長32.85%。公司說明稱,報告期內收入規模雖然有所上升,但因公司資產折舊增加、產能利用率不飽和、行業競爭較為激烈等因素綜合影響,毛利率水平整體低于去年同期,利潤規模整體較低。
同期,日月股份、天順風能、中天科技、時代新材等零部件頭部企業前三季度營業收入也都出現了可觀的增長,但利潤水平各有不同。
■盈利能力有望回升
面對風電市場的持續競爭,近期多位風電整機商高管都公開表示,應理性維護行業健康發展。某風電整機企業的高管公開表示,風電供應鏈對行業發展帶來的最核心支撐仍是產品創新、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
與此同時,業界對于風電市場未來潛力仍有積極預期。從國家能源局最新發布的數據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3348萬千瓦,其中陸上風電3205萬千瓦,海上風電143萬千瓦。截至9月底,全國風電累計裝機突破4億千瓦,同比增長15%,其中陸上風電3.68億千瓦,海上風電3189萬千瓦。
行業研究機構信達證券分析師指出,從裝機情況來看,我國陸上風電維持景氣,海上風電近期發展情況向好,根據“十四五”規劃目標和已實現的裝機量,2023-2025年海上風電有望累計新增27.9吉瓦裝機量,重回高增長時期。隨著今年前三季度風電整機價格出現止跌,產業鏈盈利能力有望回升。
除了發力國內市場外,風電制造業出口也有望成為未來方向。當前,歐盟、英國、美國陸續上調了風電裝機目標,新興市場風電裝機需求也持續增長,但全球風能理事會指出,從供給上看,多國本土制造產能很可能存在瓶頸,產能相對富足的中國風電產業或迎來前所未有的出海機遇。
“與國際制造商相比,中國風電產品成本更低是不爭的事實,出口有很大的價格優勢。”一位風電整機企業人士告訴記者,“雖然中國風電產業走向國際市場還有諸多不確定性,但如果能做好本地化、突破貿易壁壘,未來市場潛力十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