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合肥市城管局獲悉,目前合肥通過垃圾焚燒發電和沼氣發電,僅在2022年,實現發電超14億度,點亮萬家燈火。
這一“變電”的關鍵離不開垃圾分類。今年以來,合肥全速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體系。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垃圾分類投放點4814座,并全部投入使用。隨著垃圾“各歸其位”,資源化利用率不斷提升,擦亮了城市綠色發展“底色”。

垃圾分類后焚燒“發電”,點亮城市萬家燈火。
全部投入使用
主城區建成投放站點4814座
早上9時左右,在濱湖新區品味紫園小區的垃圾集中投放站前會出現一輛綠色廂體的廚余垃圾運輸車,保潔員將居民分類投放的廚余垃圾全部傾倒在廂體內。最終這些垃圾都將運往廚余垃圾處理廠……
這“專車專運”的一幕,每天都發生在實施垃圾分類小區。垃圾分類關鍵在于“分”:合肥通過全鏈條推進前端、中端、后端設施建設,打造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全程閉環體系:
前端分類投放站點建設運行:主城區共建成前端垃圾分類集中投放站點4814座,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覆蓋市區65個街道、375個社區、2325個小區;
中端分類收集運輸:各區、開發區共配備垃圾前端收集車807輛,其中廚余垃圾專運車153輛,垃圾轉運站16座;
末端分類處理設施:目前合肥市有6座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能力為9500噸/日,建設規模適度超前。有3個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處理能力為1600噸/日。
“當前全市生活垃圾末端處理能力與生活垃圾源頭產生量相匹配。”合肥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合肥的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完全滿足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和“全焚燒、零填埋、全利用”的需要。
實行分類關系垃圾“含電量”
一年“發電”超14億度
市民每天產生的垃圾能做什么?除了回收再利用外,在合肥,垃圾還是發電的重要“原料”。
一個巨型抓斗,一把抓起近9噸生活垃圾,投進焚燒爐……在合肥市龍泉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工作人員通過一系列操作后,垃圾變電,輸往千家萬戶。
垃圾分類的實施直接關系到垃圾的“含電量”。
“沒有分類前,一些廚余垃圾也混在里面,含水量極大,每噸垃圾只能發電100多度。如今,每噸垃圾發電量提升到400多度。”該焚燒發電廠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合肥持續推行垃圾分類,不斷降低其他垃圾的含水率,提高其他垃圾的熱值,增加每噸垃圾的發電量。
以2022年為例,合肥市共焚燒2698108.82噸生活垃圾,發電13.02億度,每噸垃圾可發電約483度;處理240676.9噸廚余垃圾,其中90995.38噸廚余垃圾用于沼氣發電,發電量為1374.62萬度,每噸廚余垃圾可發電約151度,實現全年垃圾“變電”超14億度。
目前合肥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達到36.34%,處于全國先進水平;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略有富余,達到69.97%;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高達86.1%,位居全國前列。
開展“包聯到點”行動
垃圾分類進入“精細化管理”新階段
隨著4814座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全部投入使用,合肥垃圾分類工作“邁入”提效快車道。
記者從合肥市城管局獲悉,合肥已全面啟動110個垃圾分類精準投放示范小區創建工作,開展首批精準投放示范小區評定工作。
數據是檢驗成效的“標尺”。
最新數據顯示,10月16日至10月22日,全市家庭廚余及其他廚余垃圾日均量為563噸,較9月份日均418噸增長了145噸,增長幅度為35%。這一數據的增長,體現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準確度在提升。
示范創建全面啟動,包聯到點注重實干。
“開展志愿服務、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桶邊值守、指導居民正確分類……”合肥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日前全市市直單位包聯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聯絡員會議召開,將通過市直單位包聯幫扶作用,促進包聯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不斷提升,全面提質增效。同時,不斷強化科技賦能,建立垃圾分類智慧監管平臺,實現垃圾分類投、收、運、處的全鏈條、全覆蓋“一網統管”,讓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轉入常態化考核、精細化管理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