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位于福建的福清核電基地。中核集團/供圖 |
本報訊 記者朱學蕊報道 “2022年,中核集團營業收入突破2627億元,是重組前兩個集團總和的1.7倍,年均增長14.6%,利潤總額是重組前的1.6倍,實現了‘1+1遠遠大于2’的目標。”8月22日,在中核集團“兩核”重組五周年新聞發布會上,該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余劍鋒用經營業績變化,道出了中核集團與原中核建設集團實施重組五年來的成績。
營收、利潤只是縮影。余劍鋒表示,“兩核”重組以來的五年,是新時代核工業聚力攻關加快發展的關鍵五年,也是強基固本加快建設核工業強國的重要階段。“我們以央企最快速度完成重組整合融合,按照小總部、大產業總體思路,建立起專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的產業組織體系,以及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治理管控體系。”
據《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重組五年來,中核集團推動核工業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在體系能力建設、科技創新、核安全、深化改革等各領域均取得歷史性成就。
在體系能力方面,據余劍鋒介紹,五年來,我國核科技工業體系能力實現歷史性、系統性重大跨越,核工業全產業鏈各環節的體系能力全面提升。其中,中核集團控股在運核電機組25臺,裝機2375萬千瓦;核準在建機組15臺,裝機1625萬千瓦;在運在建總裝機3367.4萬千瓦,占全國核電綜合裝機容量的41.78%。“我國核電研發設計、建造能力、裝機規模、運營業績均達到全球領先水平,核燃料循環產業體系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天然鈾保障能力和核燃料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中核集團的完整體系優勢、產業經濟規模、綜合實力、品牌價值、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
在非核清潔能源方面,近五年,中核集團風電裝機容量從111萬千瓦增至545萬千瓦,年均增速達到48.86%;光伏裝機容量從62萬千瓦增至1374萬千瓦,年均增速達到169.7%。
核工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持續的科技創新。《中國能源報》記者獲悉,五年來,中核集團將科技創新擺在發展的戰略核心位置。2022年研發投入246.4億元,為“兩核”重組前的4.3倍,年均增速44.4%,是同期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速的 3.7 倍。
“‘創新2030’工程、‘核工業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深入實施,先進核能原創技術‘策源地’走深走實,核能加快實現型譜化、系列化發展。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和快堆、多用途模塊式小堆、新一代‘人造太陽’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余劍鋒透露,另外,我國“熱堆-快堆-聚變堆”核能“三步走”發展戰略正在深入實施。
在國際合作方面,“兩核”重組后的產業鏈合力效應也已凸顯。
據中核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顧軍介紹,五年來,中核集團積極服務共建“一帶一路”,自主核電品牌“華龍一號”帶動全產業鏈加快“走出去”,卡拉奇2/3號“華龍一號”機組建成投運,恰希瑪5號核電機組開工,阿根廷核電出口項目簽署 EPC 總承包合同。徐大堡3/4號、田灣7/8號核電機組建設安全高效推進,樹立了全球核能合作典范。此外,中核集團成功收購納米比亞羅辛鈾礦,牽頭完成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核心安裝工程,為最大國際大科學工程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就如何鞏固拓展“兩核”重組整合優勢,余劍鋒表示,要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方面發揮主體作用,扎實推進核工業基礎性、前沿性、戰略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打造世界核工業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要在提升核工業體系能力方面增強核心功能,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高核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體系能力;要在打造世界一流集團方面邁出更大步伐,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做強做優做大,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核工業集團;要在積極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方面作出更大貢獻,聚焦國家戰略使命,強化服務國家戰略的核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