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刻認識實施煤電專業化整合對于中央能源企業從應急性保供轉變為通過股權合作、整體開發實現體制性穩定性保供,以及對于推動“兩個聯營”落實落地、促進煤電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能源集團的重要意義。
日前,中煤集團與國家電投煤電項目專業化整合在北京簽約。據悉,此次整合以市場化方式開展,涉及的煤電裝機容量預計將超過1000萬千瓦,是近年來國內煤電領域涉及資產數額較大、影響力較強、整合效益較為顯著、示范引領作用較突出的合作項目。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在簽約儀式上指出,要深刻認識實施煤電專業化整合對于中央能源企業從應急性保供轉變為通過股權合作、整體開發實現體制性穩定性保供,以及對于推動“兩個聯營”落實落地、促進煤電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能源集團的重要意義。
一個是擁有煤炭全產業鏈的大型煤企,一個是擁有全部電源品種的骨干電企,雙方如何推動煤電聯營走向共贏?業內對此充滿期待。
以聯營為基礎強兜底、促合作
煤炭是我國主要的一次能源,煤電是電力供應的基礎,二者共擔保供兜底重任。聯營不僅有利于形成煤礦與電廠定點、定量、定煤種的穩定供應模式,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還可以推動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煤電合作機制,緩解煤電矛盾。正如翁杰明所言,通過煤電聯營,將更好地發揮能源保供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
對此,合作雙方亦有著深刻認識。中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樹東表示,與國家電投積極開展工作對接,雙方發揮各自產業優勢,共同推動合作共贏。“我們將進一步利用好已有的煤電專業化整合平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平臺,不斷構建雙方合作發展的新機制,進一步深化產業合作與交流,共同打造‘綠色能源+無煤化工’、零碳能源基地、節能環保及礦區生態治理等方面的產業示范。”
國家電投黨組書記、董事長錢智民認為,國家電投和中煤集團強強聯合,走出了一條有別于央企兼并重組的改革之路。以此次簽約為契機,雙方將在清潔能源開發,新能源技術研發,煤炭與煤電聯營、煤電與可再生能源聯營,煤炭資產、煤化工資產管理,資本運營合作等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為服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和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了解到,雙方將加快打造高水平煤電聯營示范,加大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力度,持續推進煤電清潔化改造,在零碳智慧運輸等有關領域深化合作,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在煤電項目專業化整合的基礎上,加強全方位合作,在煤電與可再生能源聯營、綠電轉化、增量大基地建設等方面共同打造新樣板。
謹防整合停在紙面、只聯不贏
實際上,各方關注的焦點不止于上述整合本身,更有對煤電聯營寄予的種種厚望。
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李卓男告訴記者,我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煤電聯營實踐,目前已形成煤電一體化運行、專業化子公司、參股等多種聯營模式。從預期效果看,聯營對于強化煤電機組調節能力、夯實民生保障、促進節能減排等大有裨益。“尤其在煤電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其被賦予更多期待。”
相比前期以單個煤企與單個電廠合作居多的情況,此次規?;鲜怯忠淮笸黄?。“兩大集團在資金、技術及產業鏈上下游均可形成互補,通過區域內煤電資產的匹配,不但能緩解企業自身投資經營壓力,有助于平抑行業波動帶來的影響,后期還可進一步加強源網荷儲建設,促進域內能源基地上下游相互融合。”北京能研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焦敬平表示。
不過,煤、電雙方也并非一聯就能贏。據記者了解,近年來聯營案例不在少數,實際效果卻并不完全盡如人意,業內甚至曾普遍認為,煤電頂牛愈演愈烈,煤電聯營只聯不贏、名存實亡,似乎早已經失效。
“煤、電之間客觀存在頂?,F象,聯營雖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但若雙方或其中一方已存在盈利困難,經營壓力超過二者承受能力,即便采取聯營方式,也難以實現根本性扭轉。”李卓男坦言,“此外,對于部分聯營企業,若不能在雙方之間形成強有力的紐帶約束,往往只能構成單向合作意愿,從而導致聯營只停留在紙面上。這種情況下,煤炭或電力企業仍可能將市場因素放在首位考量,無法形成相互鎖定的煤炭供應及銷售渠道。”
共贏關鍵在于選對聯營模式
如何真正共贏?多位業內人士一致表示,以資本為紐帶,煤電聯營主要包括6種操作模式,即煤電一體化運行、煤炭企業辦電廠、電力企業辦煤礦、煤企參股電廠、電企參股煤礦,以及煤炭和電力企業互相參股。根據自身狀況,選對聯營模式是關鍵。
李卓男舉例,從經驗來看,煤電一體化模式是將煤礦與電廠項目納入統一法人實體進行管理和運行,可減少燃料運輸、采購等中間環節,通過直供保障電煤的量、價、質。“這也是公認的對雙方互利共贏效果最明顯的模式,在推進過程中宜優先考慮。如條件不滿足,還可以考慮煤電雙方大比例交叉持股模式。同時,在市場機制方面,持續優化電力市場機制,推動完善煤價、電價有效聯動,以更加靈活高效的市場機制平衡多方利益訴求;在經營環境方面,促進聯營雙方形成規范守信的長效機制,充分保障電煤供應。”
作為我國較早實施煤電聯營的企業,位于安徽淮南的田集電廠就是范例。據該電廠相關負責人介紹,田集電廠與丁集煤礦同屬淮滬煤電有限公司,后者由淮河能源與上海電力按照均股合資模式組建經營。“煤電一體化、交叉持股的方式讓煤炭企業鎖定了下游市場,讓電力企業有了穩定煤炭供應。無論處于煤強電弱還是煤弱電強的發展周期,二者均可以理順關系、實現互補,在破解煤、電行業壁壘的同時,降低生產運營成本。”
據記者了解,截至2022年12月31日24時,田集電廠4臺機組年度發電量達133.78億千瓦時,超額完成年度計劃電量4.78億千瓦時,再次刷新發電量歷史紀錄。
焦敬平提出,煤、電兩個行業此消彼長,誰也不能只關注短期利益,重點在于跨越單打獨斗的局限。而煤電聯營作為一種投資經營策略,既需要雙方企業有意愿,遵照市場化原則,也離不開政策的有效、適度引導。“上下游一條心才能協調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