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行業再度迎來政策利好。近日,國家能源局就《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征求意見稿)》(簡稱《藍皮書》)公開征求意見。《藍皮書》提出,要實現電力系統形態逐步由“源網荷”三要素向“源網荷儲”四要素轉變,儲能將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第四大要素。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表示,到2030年新能源配儲將成為剛需和核心增量。未來需不斷增加儲能供給,且大規模長時儲能建設需提上日程,以支持新能源高比例外送與并網,實現與“源網荷”的互動。
儲能供給需不斷增加
《藍皮書》指出,新型電力系統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載體,其發展方向之一是要實現電力系統形態逐步由“源網荷”三要素向“源網荷儲”四要素轉變。這意味著,儲能將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第四大要素。
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藍皮書》制定“三步走”發展路徑,分為加速轉型期(當前至2030年)、總體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鞏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從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儲能側有計劃、分步驟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進度條”。
具體來看,儲能側方面,在加速轉型期要推動儲能多應用場景多技術路線規模化發展,壓縮空氣儲能、電化學儲能、熱儲能等多種新型儲能技術路線并存,滿足系統日內平衡調節需求。
在總體形成期,規模化長時儲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以機械儲能、熱儲能、氫能等為代表的10小時以上長時儲能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實現日以上時間尺度的平衡調節。
在鞏固完善期,儲電、儲熱、儲氣、儲氫等覆蓋全周期的多類型儲能協同運行,重點發展基于液氫和液氨的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長時儲能技術路線,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滿足未來大規模可再生能源調節和存儲需求。
《藍皮書》明確,要推動新能源成為發電量增量主體,到2030年新能源裝機占比超過40%,發電量占比超過20%。
“這么高的比例下,儲能配置成為剛需和核心增量。”劉勇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未來需不斷增加儲能供給,而且大規模長時儲能建設需提上日程,以支持新能源高比例外送與并網,實現與“源網荷”的互動。
《藍皮書》顯示,要積極推動多時間尺度儲能規模化應用、多種類型儲能協同運行,保障電力系統中高比例新能源的穩定運行,緩解新能源發電特性與負荷特性不匹配導致的短時、長時平衡調節壓力,提升系統調節能力,支撐電力系統實現動態平衡。
行業仍存難點待解
《藍皮書》指出,目前我國電力系統還面臨電力安全、新能源消納等多重問題挑戰,包括新能源裝機比重持續增加,但未能形成電力供應的可靠替代;新能源消納基礎尚不牢固,局部地區、局部時段棄風棄光問題依然突出等。
西部證券研報表示,光伏風電的波動性、間歇性及隨機性等特性致使電力系統的穩定性面臨挑戰,而儲能是風光消納的重要保障。新能源配儲有望成為主流發展模式,配儲比例及配儲時長的提升有望進一步擴大儲能需求。
公開資料顯示,儲能的技術路線眾多,包括傳統的抽水蓄能,也包括除抽水蓄能外的新型儲能,后者覆蓋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電化學儲能及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熔鹽儲能、重力儲能、超級電容等技術。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聯盟數據,截至2022年9月底,國內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50.3GW,同比增長36%。其中,抽水蓄能占85.6%,新型儲能占13.2%,熔融鹽儲熱占1.2%。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6663.4MW,同比增長78%。鋰離子電池儲能在新型儲能中占比最高,達89.3%。
劉勇表示,不同儲能技術路線各有千秋,各有符合特定場景的性能優勢,這幾年也獲得了長足進步,但在2030年前,鋰離子電池儲能將憑借其靈活性繼續在新型儲能市場發揮主導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在2022第七屆中國儲能西部論壇上,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與科技裝備司副司長劉亞芳表示,新型儲能設施存在利用率低,甚至“建而不用”的問題。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新能源配儲能運行情況調研報告》也顯示,目前新能源配儲能仍存在一些問題,包括配儲利用率低、配儲規模和型式沒有進行科學論證、新型儲能成本較高且缺乏疏導渠道、新型儲能商業模式和電價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等方面。
劉勇認為,要解決當下儲能市場存在的堵點難點,關鍵還是要厘清儲能行業盈利模式,找到市場化驅動力,讓儲能企業盈利空間得以充分釋放,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儲能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