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電局工作人員在進行繼電保護裝置的日常檢查維護。(李泵 攝)
在貴陽市中華北路,貴州省電力交易中心所在的淺灰色大樓屹立在醒目的道路一側。這里,見證了貴州一步步深入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和市場化交易的歷程。進入三樓辦公區(qū),掛在墻上的一行紅底白字引人注目:改革創(chuàng)新、依法依規(guī)、公平公正、優(yōu)質高效。
“市場化的內容就要用市場化的方式來處理。”10月30日,貴州電力交易中心總交易師朱明用一句簡單通俗的話,點明他對市場化改革的理解。
朱明給出一組印證改革成效的最新數據——
今年1至9月,全省累計完成市場化交易電量570.69億千瓦時,占省內售電量的55.85%。如何理解這組數據?朱明說,2021年,全省市場化交易電量突破600億千瓦時,創(chuàng)下省內歷史新高。今年,有望突破700億千瓦時,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
市場主體注冊數量方面,截至9月底,貴州電力市場注冊的市場主體共7635家,同比增加2816家,其中,發(fā)電企業(yè)90家、售電公司119家、電力用戶7345家、電網企業(yè)81家。
在改革中前進。縱向看,貴州用數據印證改革的步步推進。橫向看,貴州電力市場化改革在全國也走出了一個個“率先”。
電力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力體制改革以來,我國電力市場建設穩(wěn)步推進。回看改革歷程。2002年4月,國務院公布《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國家電力公司拆分為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fā)電集團和四大輔業(yè)集團。2014年12月,新電改方案《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獲原則通過,擇機發(fā)布,意味著全國電力“啃硬骨頭的改革”在2015年拉開帷幕。
貴州,在全國改革浪潮中乘風破浪。
勇立潮頭。2015年2月,貴州電力交易中心作為貴州電網公司內設機構成立。2016年3月28日,貴州電力交易中心成為全國首個多股東有限公司制的省級電力交易中心。2020年,貴州在全國率先完成股改任務,電力交易中心股東由2家增至9家,貴州電網公司持股比例由80%降至39%。2021年,貴州率先在全國完成電力中長期交易合同“六簽”任務,此舉有力推動了中小用戶進入交易市場。
走深走實。2015年以來,貴州電力市場化交易規(guī)模不斷擴大,截至2021年,累計完成市場化交易電量3827億千瓦時,通過市場化交易降低用戶用電成本290億元,其中電網企業(yè)降低181億元,保住和新增大工業(yè)用電量1282億千瓦時。交易電量從2015年的172億千瓦時增長到2021年的663億千瓦時,年均增長25.2%,占省內大工業(yè)用電量的比例從40%提升到96.6%,交易用戶從2015年498戶增加至目前的8699戶。
“通過電力市場交易平臺,我們能夠獲得更穩(wěn)定的電力供應,提高生產過程中的抗風險能力。”在貴州華仁新材料有限公司綜合部主任劉源平看來,電力市場化改革讓電價根據市場需求波動是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該公司每年用電約55億度,電力成本占了企業(yè)生產總成本的40%。
改革永遠在路上。據了解,近期,貴州每年一度的電力市場管理委員會會議將召開,會上將審議2023年電力中長期交易方案。該方案的實施將促進電力交易方式更靈活,并促進電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優(yōu)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