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個智能電網綜合示范省,南方電網海南電網公司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以“新基建”為智能電網建設賦能,補基礎建設短板,換數字化跑道,發力技術創新,為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作貢獻。
基礎建設打通智能電網“神經脈絡”
自2月14日復工至3月1日全面復工復產,海南電網362個基建項目按下了快進鍵,把智能電網的各條“神經末梢”加速串聯起來。
在三亞市海棠區龍江風情小鎮的新莊村10kV林海I線臺區新建項目工地上,施工人員忙碌地鋪設10千伏電纜以及架電桿進行低壓線纜放線,一臺嶄新的400千伏安變壓器正在安裝當中。
該項目是疫情期間三亞供電局首批報備開工建設的智能電網項目之一。三亞供電局建管中心蘇貧生說:“我們對工序進行優化,再通過內部挖潛方式,抓好項目施工,爭取把疫情耽誤的進度搶回來。”
“請大家測體溫、出示健康碼,排隊間隔1.5米以上。”3月28日一早,在澄邁供電局永發供電所首個智能配電臺區示范性項目施工現場,施工現場防疫第一責任人梁弟手拿測溫槍,對施工人員一一“驗證”。通過設置現場防疫專職,澄邁供電局從管理制度和人員保障上為項目安全施工加上“雙保險”。
這是澄邁供電局2020年安排的3個智能配電臺區示范性項目之一,建成后將實現該臺區配網故障的智能定位和自動隔離,另外兩個示范性項目正按照時間節點有序推進。
據了解,海南智能電網“75111”工程(打造7項系統工程、5個綜合示范項目、1個數字電網平臺、1個智能電網實驗室和1個智能電網論壇)建設已完成和下達固定資產投資107億元,建成投產博鰲樂城綜合示范項目一期工程、南網首家數字電網平臺一期工程,成功舉辦了首屆南方電網(博鰲)智能電網發展論壇。目前,海口江東新區、三亞中央商務區等智能電網綜合示范項目電力專項規劃已通過評審并將啟動建設,海南省域智能電網建設蹄疾步穩。
數字電網平臺讓大數據“跑腿”
海南數字電網平臺一期于去年10月投入運行,打造成大數據“共享中心”,暢通了電網各業務系統橫向連接,實現各類數據的“全面貫通”“全面感知”和“全面共享”,足不出戶完成對電網狀態的可觀、可測。
3月17日,海口供電局龍華供電所通過配網搶修系統平臺派發了一張搶修工單,系統派單用時20秒,搶修員接單后10時02分出發,10時50分恢復送電。“該系統根據網格區域范圍實現秒級別自動派單,整體平均復電時長縮短約16%,這在全網也是走在前列的,既極大地減少業務單的傳遞時間,又降低人工操作失誤。”海南電網公司信通分公司項目組成員顏清說。
依托數字電網平臺建設,海南電網公司開發的配網故障搶修指揮系統3月初已面向全省推開,實現了配網故障處理“客戶服務—搶修指揮—現場作業”高效協同、“省—縣(市)—班組”多級搶修聯動的快速復電。此外,海口、三亞等8家供電局安裝的智能故障監測裝置,讓配網故障診斷和精確定位平均時間由原來的2小時大幅縮短至5分鐘以內。為故障線路排查裝上了“千里眼”。
4月7日,在海南電網電科院設備狀態監測中心,雷電定位系統、輸電線路智能故障監測系統、電能質能在線監測系統有條不紊地運行,全省范圍供電線路的電力數據和圖形在大屏上滾動出現,并同步呈現在海南數字電網平臺上,實現電網設備狀態檢測“全景看”。
該院設備狀態監測中心負責人陳欽柱介紹說:“各個監測系統分工協作,對各線路的主變、斷路器、電抗器、開關柜等設備健康狀態巡視全覆蓋,綜合分析數據變化趨勢,提前作出研判并作出預警,確保設備安全運行。”
智能電網實驗室搶占技術創新高地
由于海南特殊的高溫、高濕、高輻照、高鹽密的“四高”氣候環境,嚴重影響電網設備長期安全穩定運行,技術創新是必選項,創建國際獨有的熱帶海島環境智能電網實驗室成為重中之重。
1月10日,海南電網公司與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在海口簽訂“熱帶海島環境智能電網裝備適應性實驗室”戰略合作共建協議,瞄準南方電網重點實驗室及國家省部級平臺建設,標志著海南智能電網“75111”工程進入新的重要階段。
截至目前,該公司“熱帶海島環境智能電網裝備適應性實驗室(一期)建設”科技創新平臺項目已通過南方電網公司入庫評審,完成建設項目開題、招標及總承包合同的簽訂,開啟戶外實證基地的勘測設計環節。
“實驗室建成后,我們將通過構建研發、標準、數據、測試與防護相結合的‘四高’環境防護技術體系,有效降低電網災害損失。”海南電網公司總經理王志勇介紹說。
據介紹,海南智能電網綜合示范省建設以來,新技術推廣應用取得了明顯效果,配電自動化覆蓋率超過90%,全省輸電線路做到無人機巡視全覆蓋,低壓集抄、智能電表也實現全省覆蓋。該實驗室將致力于構建“基地—理論—技術—產品”全鏈條技術應用體系,為海南省域智能電網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網工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