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經陸續更替,到2018年6月25日,“智抄”已經全省覆蓋,超1.1萬廣東省內抄表員正式告別老本行。
記者獲悉,廣州地區甚至在2017年年底就實現全覆蓋,廣州供電局有限公司800多名抄表員告別走街串巷抄表的日子。
自19世紀第一個電表誕生,抄表員這樣一個平凡又關鍵的電力崗位也應運而生。一代一代廣州人,見證了抄表員如何走街串巷。因為太熟悉,他們往往也變成“透明人”,不知不覺,街頭巷尾已不再有他們背著工具袋的身影。
去年底,越秀供電局的張穎就已完成他最后一次“野外抄表”,結束抄表員生涯。
經過大半年的學習與適應,今年52歲的他,在近日步入考場,參加轉崗考試,成功轉為計量工。
從廣州最后一批抄表員身上,可以看見一個時代的縮影。
走上抄表員崗位
1994年,經過供電局內部借調,張穎成為了一名抄表工,那一年,他28歲。
抄表工按區劃分任務,他最初負責抄錄廣州東區用電戶每月的電表行碼,包括當時的天河、東山、白云等,“西到越秀路,東到天河員崗,南到二沙島,北到白云太和大源村,大概一萬來戶。”張穎說。
在那個年代,私家車還是以單車為主,路上摩托車都不算多見。他走上崗位時,幸福牌摩托車漸少,進口本田摩托車開始進入廣州市場。因為“抄郊區”,公司為他配了一輛本田摩托,騎行在“鄉間的小道上”,也是很時髦了。
然而,“貌似很時髦,其實很辛苦,日曬雨淋,因為郊區路不好,也塵土飛揚。”他笑說。
小竹梯、工具袋、安全帽、手電筒以及厚重的手抄本……抄表員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每個月的抄表時間,一般有十來天,按照計劃與線路進行。
有些電表比較集中,有些表很分散,村與村之間相隔半小時車程,去到也只有一兩戶人家;有時候沒有路,只有農田;有些表在室內,還要和屋主約時間,由此偏離既定線路來回跑,時間很緊。
還有些電表安裝在山上,開摩托車上山很危險,他也曾在山上開車摔倒。那時,白云同和還有采石場,平時采石場上都沒什么來客,采石工人每次看到張穎來抄電表,竟倍感親切。
有人總結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抄表員要抄完轄區的電表,首先得有強壯如牛的體魄,過田頭翻山頭就為了抄幾戶電表;然后五行屬“駱駝”,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地方遇到飯點,就只能先餓著了;還有兩個重點,就是長得“人畜無害”,以及自帶放大鏡與定位導航功能。
新技術不斷迭代
抄表員也直觀地見證廣州市的發展。1994年的這些“郊區”地帶,小區鮮見,以村屋為主。直到2000年左右,人口急速增加,張穎眼看著小區陸續出現,增量不斷翻倍。
街邊“散裝”電表和居民樓下“打包裝”電表
對于抄表員來說,最大的挑戰是,電表增多了,依然要按照規定時間完成抄表。
幸好,技術的改進,讓張穎松了一口氣。抄表員每天抄表回到單位,都需要手動錄入抄表信息。2000年開始實現電腦錄入,由此節約了部分時間;隨后出現的電表集中器還可以實現對多電表集中采集不同數據。
90后梁詩蔚在2015年進入越秀供電局,主要負責計量自動化工作。他告訴記者,2002年出現的集中抄表系統,雖然未能實現遠程抄表,還需人手,但不再需要對電表數逐一抄錄。
白色衣服為張穎,藍色衣服為梁詩蔚,一起研究清朝古董電表、討論現代新自動化系統
梁詩蔚說,2002年之前,居民使用的全是機械表,不涉及電子功能。2002年之后的電表,可發射脈沖信號了。到2008年,供電局開始給居民換智能電子表。
2010年,計量自動化系統開始推廣,用戶電表數據直接通過網絡被采集到系統中,抄表員甚至不用走出辦公室,就能將電表數據采集到位,真正實現遠程抄表。就在這一年開始,抄表員上門抄表的場景,逐漸減少。
2014年,經過完善的廣州供電局計量自動化正式上線,一個系統就可以對不同設備實現統一遠程采集、檢測、處理、運維。
到2017年年底,廣州市實現智能化遠程抄表全覆蓋,不再需要人工上門。這意味著,廣州最后一批抄表員真的“退出”歷史舞臺了。
而到2018年6月5日,智能化遠程抄表全省覆蓋,廣東電網再無抄表員一職。
電表成長記
重新學習,再次出發
越秀區擁有42萬用電戶,共有36名抄表員。2017年年底,張穎最后一次外出抄表。當天的具體,他已經不記得了,他仍然記得的是,這之后的好長一段時間,自己都難以適應,經常一早起來奔著抄表去,半路才發現:現在不用人工抄表了。
慢慢地,他開始感覺壓力變小,他說:“因為抄表有時間規定,必須按時完成,總有無形的壓力,雖然是老抄表員,但還是睡不好,每天起床就擔心用戶有沒有開門?是不是放假了?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導致各種猜測。”
他們并不是被時代淘汰。電費催收、日常運維、裝表接電、數據監控等,都需要在一線積累了豐富經驗的他們。
而張穎也在慢慢轉崗,學習新技術以及新的工作模式,在今年上半年開始進入計量領域,并于近日完成考試順利實現轉崗。
“雖然上了年紀比較難學,但現在已經適應,我對未來有信心,也一定要做好。”張穎說:“不論做什么專業,當企業的發展需要轉型時,員工的思維與技能都要轉變與適應,才能適應社會發展。”
越秀供電局營銷部副主任王曉云告訴記者,越秀區供電局全部抄表員,目前已全部實現轉崗。
她說,新崗位要求他們懂得表記性能、通訊知識、系統操作等,通過學習,最后一批抄表員轉崗后,成為街坊用電的后勤保障,專業技能會越來越強,這也是電力技術不斷發展的需要。
如今在越秀區供電局辦公室,人們見到張穎都喜歡稱他為“張班”,無論是第一代電表古董,還是最新迭代的電腦系統,他都愛和年輕人一起探討。有同事說:“張班沒有出去抄表后,不僅皮膚白了,人還胖了一點。”他一臉憨笑。
同場加映:不僅有智能電表,還有智能水表、智能氣表
2014年開始,廣州自來水公司開始陸續給住戶安裝智能水表,可自動讀取住戶每個月的用水量,傳送到自來水公司。已安裝智能水表的,不再需要專人入戶抄水表。
而據廣州燃氣集團介紹,自2016年6月起,廣州燃氣集團從海珠區金碧花園小區開始進行試點,逐步推進安裝物聯網智能燃氣表,預計用5年時間實現廣州全覆蓋,到時也無需人工入戶抄表。
目前,自來水與燃氣均還有部分抄表員,但也在逐步告別市場。據悉,接下來廣州還會推進推廣水、電、氣、熱“四表合一”,實現遠程自動集采集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