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我們平時交電費來說,就在5年前,大部分北京市民還是通過營業廳、電費充值卡等渠道交納電費。為防止晚上居民家中因電費余額不足停電,我們甚至在全市設置了200多個24小時便民服務窗口,方便市民隨時購電。”李冀告訴記者,現在,這樣的窗口越來越少。隨著智能電表在北京地區的普及,從2014年起,北京市民享受到了供電企業推出的30元預付電費服務,居民家中電費突然用完,只需撥打95598供電服務熱線,工作人員核實客戶智能電表信息后,可通過遠程信息系統,向客戶預支30元電費。之后,客戶只需手動合上自家開關,便可恢復用電,而這30元預支電費,將在客戶下次購電時自動扣除。“目前,每年有20萬用電客戶申請這項業務。”李冀補充說。
不光是在北京,在整個國家電網公司經營范圍內,基于智能電表的智能交費業務也已經悄然走進千家萬戶。
在吉林,家住延邊州龍井市朝陽川鎮龍浦村的孔國玉老人年過六旬,腿腳不便。如今有了智能交費業務,孔國玉再也不用去供電營業廳交電費了。“現在家里電費都是先交費,后用電,電費余額不夠時,還會給我們發送短信提醒。我玩手機不太在行,就把短信發給女兒,她在外地,通過‘掌上電力’APP,也能幫我交電費。”
“這一方面是由于4G網絡為用戶提供了強大的移動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則依靠覆蓋到戶的智能電表。”對此,國網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王金行表示,智能電表的出現為電力營銷服務的轉變提供可能,“它就像是在每個客戶門口裝上了一臺微機,隨時收集、加工、傳輸用電數據,我們要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利用,從而在根本上改變營銷服務中傳統的‘抄、核、收’業務。”
供電服務進入“指尖時代”,越來越多的用電客戶習慣使用“掌上電力”APP、“電e寶”APP、95598網站等互聯網電子服務渠道交納電費。目前,國家電網公司電子渠道注冊用戶已達2.7億戶。
當然,智能電表對供電服務的改進,并不僅僅體現在交電費上。在電力日常搶修服務中,智能電表也有“用武之地”。
2017年9月15日下午6點21分,吉林長春供電公司供電服務指揮中心接到一連串來自南關區利民街附近小區的停電報修電話。幾乎是同時,來自用電信息采集、生產設備地理信息、配電自動化等系統的數據陸續顯示在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短短幾十秒后,綜合各項數據研判,故障范圍被迅速鎖定。當搶修指令發送至配電搶修班班長高睿的手持終端時,距離第一個報修電話打入僅僅過去了120秒。
120秒的搶修派單時間在傳統的供電服務中幾乎無法想象,如此“神速”,有賴于智能電表強大的信息采集、監測及通信功能。據了解,截至目前,國家電網公司已利用智能電表,推送停、上電事件4449.7萬條,涉及2746.2萬戶用電客戶,大幅提高了應急響應和災害評估效率,進一步縮短了搶修周期。
330萬客戶實現“多表合一”
智能電表開啟智慧生活
依托智能電表的采集網絡和后臺系統,搭建多表合一采集平臺,在保障用戶隱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數據交互,實現“三表合一”和水、電、氣費用統一出賬,一次結清。未來,智能電表的“觸角”還將延伸到服務分布式電源并網、電動汽車充電、提供用能解決方案等方面。
現代社會快速發展,人們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特別是居住在大城市中的居民,甚至搞不清家里到底有幾塊“表”。水表、電表、燃氣表,或許只有在工作人員上門抄表收費時,人們才能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家住上海浦東區仁恒森蘭雅苑小區的王曉建老人便有這樣的煩惱。“我們老兩口退休后幫著兒女帶孩子,生活中的雜事本來就很多,還要‘伺候’這些表。交完電費交水費,交完水費又有燃氣費,我自己都搞不清到底哪個交了哪個沒交……”
這也是大多數上海市民生活中不得不面對的局面。
長期以來,電、水、氣這三類表的抄錄工作,除電表可以實現遠程在線抄表外,水表和燃氣表仍需通過人工完成。這也導致居民客戶每個月都會因抄表問題被多次打擾,對不同的賬單,也需要通過不同的渠道交費。
這顯然不符合建設智慧城市的發展理念。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深入,人們試圖利用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解決公共安全、城市服務、民生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從這一角度來說,居民用能的便捷度必須提升。
如今,智能電表的推廣,為簡化用能交費程序提供可能。近年來,浦東供電公司聯合自來水、燃氣公司通過對水表、燃氣表的改造,依托電表的采集網絡和后臺系統,搭建多表合一采集平臺,在保障用戶隱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數據交互,實現了“三表合一”。在此基礎上,浦東供電公司還推出“三單合一”服務,實現水、電、氣費用統一出賬,一次結清。
“我們小區從2016年開始推行‘三單合一’,物業還在小區里安置了交費終端,小孩子在旁邊玩,我就可以把水、電、燃氣費用全交了,真是方便!”談起自己近兩年的交費經歷,王阿婆覺得生活中的服務更加智能了。
目前,在上海浦東,已經有9.5萬戶居民實現“三表合一”,7.5萬戶居民享受到“三單合一”出賬服務,真正實現了“讓信息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的服務理念。在國家電網公司經營范圍內,共有330萬用電客戶實現了“多表合一”信息采集。
這只是智能電表服務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方面。來自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計量研究所的王曉東告訴記者,未來,智能電表的“觸角”將不光局限于客戶門外,還將延伸到服務分布式電源并網、電動汽車充電、提供用能解決方案等方面。
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智能電表將帶來更多智能服務,幫人們開啟更加便捷舒適的智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