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電改始于2015年3月的9號文,后續六大配套文件在2015年底落地,目前兩個《辦法》的出臺意味著頂層設計已經接近尾聲,電力體制改革將進入后續的實踐環節,行業將打開新的局面。其中《有序放開配電網業務管理辦法》是觸及電網核心利益的,首先配網的建設運營原來是電網壟斷,放開后增量市場勢必被瓜分,同時存量市場也有整合和改革的可能;其次在社會資本進入配網后很多事情將不再神秘,電網的輸配電價核準將會有新的方法和結論,輸配電價每3年一核準,未來如果調整,電網最大的核心蛋糕將受影響。另一方面《售電公司準入與退出管理辦法》的內容與廣東省一直在執行的文件差別不大,大的原則還是放低門檻引入競爭。
2配電網放開的范圍本身并不超預期。
其實主干網和配電網的區分并不是以電壓等級來劃分,而是取決于整個電網的拓補結構和每一條線路在電網中起到的作用。主干網一般承擔長距離運輸的作用,在拓撲中一般承擔星型散射狀,由電力發送中心(可以是發電廠,也可以是一個大型的變電站)輸送至負荷端;配電網一般是在負荷中心,為了兩端供電提高可靠性而成環裝分布。以北京市規劃為例,十三五規劃中有兩個500kV的變電站就是北京的電源,首都形成雙電源支撐,其余形成大大小小的220kV和110kV的環形配網,提高供電可靠性。從用戶的角度出發,鋼鐵廠的用電電壓在220kV,水泥廠的電壓在110kV,一般機械加工在10kV,這些都是由用戶所用的最大的三相電動機決定的,相應的用電量也會有比較大的差異,所以說文件規定的電壓等級其實并沒有超出配網的范疇。
3配網的項目業主和運營者的準入規定才是真的超預期。
文件對于項目業主的準入其實根本就沒提,只有“通過招標等市場化機制確定項目業主”,所以配網對于資金來源其實是很寬泛的,只要能算的清風險和收益的資本都可以參與,同時還會頒發電力業務許可證。對于運營者的要求其實略超市場預期,不僅規定項目業主與電網有相同的權利和義務,同時規定“除電網企業存量資產外,擁有配電網存量資產絕對控股權的公司,包括高新產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地方電網、躉售縣等,未經營配電網業務的,可向地方政府能源管理部門申請并獲準開展配電網業務。”,就是說增量的新業主和存量的非電網業主都有對于配網的運營權,之前的網傳版本是僅限國企背景的,這里并沒有這種要求。
4文件明確了配電網運營者提供的四項服務。
文件明確了配電網運營者提供的供電服務(圍繞電網建設運營)、保底供電服務、增值服務。
配售一體化比起第三方售電最有優勢的一點并不是物理上的壟斷,這可以提高議價能力但不是真的壟斷,真正的優勢在于掌握結算的權利,配網的運營者掌握和電網公司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以涪陵電力為例,公司的應收賬款幾乎為零,而預收賬款一直有資金沉淀,售電只是經營現金流好,配售一體化的運營資本也充足。
同時目前來看輸配電價是有利可圖的,目前看輸配電價并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一個計算方法,跨度10km的配網和1km的配網的輸配電價不可能一樣,計算方法上卻是和電網一樣的,價格水平基本和現在執行的電價差是一致的,可以說覆蓋電網的成本肯定是可以的,何況電網的成本應該比社會資本投資的成本要高很多。
增值服務是亮點,包括用電規劃、智能用電、合同能源管理和電、熱、冷、氣、水多種能源優化等,幾乎就是市面上對于電改的后市場的總結與概括,對于電改未來帶來的增量細分市場也起到指引作用。
5電改頂層設計接近尾聲,改革為行業帶來了成長性。
傳統的電力設備行業只有一個下游電網公司,電網投資又屬于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分,有著明顯的逆經濟周期屬性,從2013年后基建投資的增速和經濟一同下滑,電網投資也是如此。目前看只有細分的配網市場和特高壓還有投資的潛在增量。電力體制改革其實為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有人說目前的電改只是把發電廠的利潤轉移到用戶,售電公司跟著喝點湯,只有存量的轉移,沒有增量的市場。其實不是這樣,電改的首要任務就是建電力市場,電力市場的作用就是給出一個反應供需的電價,有了電價這個指標才有后續各種新興市場,比如需求側響應,比如儲能,目前在計算儲能經濟型的時候市場都在用發改委規定的峰谷電價,這是有風險的,因為這個價差并不能真實反應供需,如果電力市場產生的峰谷價差很小的話,那儲能的經濟性又要打折扣,所以這些基于峰谷電價的新興市場都屬于電改后市場。


6后續的重點是電改的實踐,工業園區的配網投資和電力市場的活躍是兩大方向。
工業園區配網放開的實踐應該是PPP的模式落地,之前也有過上報100個配網的試點項目,未來可能對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來說PPP是唯一的出路。同時電力市場的活躍程度代表著價格的公允性,這背后是巨大的商機,明年廣東省會有幾個變化,首先用戶會有全電量進行競價,其次可能會在執行輸配電價后實行全電價報價(目前還是在依據目錄電價報差價),最后會推進現貨電價,這些變化都是在向著初始的目標進步。配網放開后首先收益的是設備商,電網內部的企業實力雄厚,資金和技術上都有比較優勢;社會上的配網企業彈性大,一個工程帶來的訂單對于業績的邊際改善作用強。對于電力市場推進最快的地方,也是培育增值服務商最快的區域,電改后市場中有眾多細分子行業,目前看節能和用電服務是比較落地的商業模式。 來源: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