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智能電腦、智能電飯煲、智能馬桶、智能生活、智能家居···,智能化的概念這幾年開始逐漸滲透到城市、農村,各行各業以及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過去,農村電網基礎設施落后,電網不穩定,每逢用電高峰季節,雷雨、刮風天氣,停電實乃常事,并且在好幾代人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電網公司做足了功課,制定了一系列戰略計劃。早在2009年就確定了智能電網的一項長期規劃,從2009-2011年的試點階段,到2012-2015年全面建設階段,再到如今“十三·五”智能電網的提升階段。
從過程來看,智能化的電網改造與升級并不是嘴上說的那么簡單,是一場持久戰。
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傳統配電網面臨向現代智能配電網升級發展,隨著智能電網的升級改造的進行,除了對配電網規劃設計、接入管理、運行檢修、安全協調控制等方面提升外,一批伴隨智能電網而生的設備逐漸在電網改造升級中出現。
智能電表是傳統電表的替代者,逐漸走入到尋常百姓家。代表著未來節能型智能電網最終用戶智能化終端的發展方向。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智能電表在智能電網改造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與傳統電表對比又將帶來哪些不同呢?
你還記得,10年前我們用的手機嗎?屏幕是小的,是藍的,音樂是鈴聲,至于MP3還是后來的,拍照等智能系統都沒有,關鍵還不能上網。
再看你現在的手機:看電視、聽音樂、拍照、拍視頻、上網、看郵件、寫郵件完全就是取代電腦的趨勢。
從普通至智能這個過程用了接近10年的時間!
而智能電表的出現更像智能手機的出現,是在智能化發展的契機下出現,是現代科技的衍生物。這里的智能電表其實是智能電網的終端,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能表,為何這么說呢?
首先,智能電表已不再是傳統電表那樣簡單的計數,更多的是智能化的操作。
它除了具備傳統電表的電量基本計量功能外,還適應智能電網和分布式光伏系統的雙向多種費率計量功能,以及用戶終端控制,多種數據傳輸模式的雙向數據通信功能、防竊電功能等智能化的功能。
這里補充一點,分布式光伏系統能的出現,可以說是趕上電網改造、升級的好時候,如果換到過去,即便國家在怎么扶持,你無法接入電網也是沒用。用戶安裝光伏系統后,供電部門會為用戶提供一塊雙向智能電表,就是上面我們提到的雙向多種費率計量功能的電表,用戶可以通過此電表清楚的看到光伏發電的數據,賣入國家電網的數據,以及個人用掉的數據。
其次,過去交電費是電工記錄數字,現在是智能化操作。
現在不管是在城市還是農村,智能電表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電工上門抄表算電費的時代在漸漸遠去。智能電表用戶,有張專屬的IC卡,需要去供電部門交款購電,當錢圈存到IC卡中,用戶持IC卡在感應區刷卡,即可合閘供電,供電后將卡拿走。當余電不足會斷電,直至重寫刷卡后才能正常供電。
也就是說用上智能電表,拖欠電費的事情是不太可能了,有錢你可以用電,沒錢就只能摸黑了!
最后,智能電表換上后對比普通電表,你發現電費多了還是少了?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