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心網記者 陳峰 攝
昨日,記者來到烏市大浦溝固體廢棄物處置中心填埋場。在這里,既聞不到垃圾腐敗的臭味,也看不到發電廠煙囪里冒濃煙。過去成片裸露的生活垃圾上覆蓋了一層薄膜,一排排廢舊輪胎壓在薄膜上避免被風起,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豎起的收集井。這里就是發電場的原料所在地,遍布垃圾上的59口收集井,將垃圾發酵后產生的“臭氣”抽取到填埋氣體收集站,再通過一根直徑為400毫米的地埋管道輸送至百米外的預處理車間,在那里變成電能。
據介紹,59口收集井組成的收集系統每天收集填埋氣體約3.84萬立方米,每天可發電28800度。據烏市固體廢棄物處置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據測算,該項目年發電量可達到1100萬度,利用填埋氣體372萬立方米。而每利用1000立方米填埋氣體,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6噸。
“按照一戶居民年平均用電1200千瓦時(度)計算,可供9000戶居民使用1年。”這位負責人說。
目前烏市生活垃圾仍以填埋處理為主,作為烏市最大的垃圾處理場,大浦溝固體廢棄物處置中心處理著烏市90%的生活垃圾,日均處置量超過3000噸。生活垃圾中的有機物在厭氧情況下發酵會產生大量沼氣,既會成為大氣污染源,還是填埋場的火災隱患,但它卻是理想的發電氣體燃料。
“不是所有垃圾填埋場都能實現填埋氣體發電。”這位負責人說,利用填埋氣體發電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垃圾日處理量不能低于500噸,否則無法收集充足的氣體;二是處理的必須是生活垃圾,不能有建筑垃圾等,否則無法充分發酵生產沼氣。
“作為新型綠色電力來源,垃圾填埋氣體發電具有建設周期短、運營成本低、無二次污染等優點,可使城市垃圾變廢為寶,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這位負責人說。
據了解,烏市大浦溝填埋氣體發電工程以特許經營方式,由新疆華美德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于2013年7月投建,總投資3420萬元,總建筑面積1166.5平方米。
從填埋走到發電垃圾變寶有門道
填埋后的垃圾是如何發電的?答案是,從填埋到發電,這些生活垃圾要經過4道程序。
在經過填埋發酵、收集井收集氣體,氣體收集站通過管道將填埋氣體輸送至預處理車間后,第一道程序由此展開。該項目電氣工程師劉偉華說,在預處理車間,系統會對填埋氣體的濕度、壓力、甲烷含量、氧氣量等進行處理。
“這個預處理監控系統上能看到和填埋氣體有關的濕度、壓力、甲烷含量的實時監控數據。”劉偉華指著系統上的一組數據說,“比如甲烷含量不能低于35%,氧氣不能超過3%。通過預處理凈化(濾除水蒸氣及雜質)后,填埋氣體才能符合機組發電使用要求,才有“資格”進入第二道程序——發電車間。
在發電車間,有兩臺637千瓦時發電機組,進入車間的填埋氣體正是通過這兩臺發電機進行燃燒發電。“發電的主要原理就是甲烷氣體通過內燃機燃燒后帶動發電機進行發電。”劉偉華說。
在第三道程序中,填埋氣體產生的電能將通過變電設施升壓至10千伏,工作人員實時監控發電量、溫度等,待達到標準后便并入國家電網。
第四道程序在開閉所,到達這里的電能匯集到國家電網主網,由電業部門統一調配,最終進入首府居民家中。來源:亞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