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點出現在長汀縣。前不久,這里拆除了東坑和江坊兩座小水電站。“今明兩年,還要再清退37座。”該縣水利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對合法小水電站執行退出機制,在福建尚屬首次,而長汀正是最先啟動的試點。
另一個試點永春縣,計劃年底前完成15座小水電站的清退任務。
記者掌握的信息顯示,到“十三五”末,福建計劃清退1000座小水電站,以推動小水電轉型升級,保護恢復生態。
小水電開發已對環境造成一定破壞
小水電曾被譽為 “貧困山區致富的曙光”,早期在解決偏遠地區群眾生產生活用電方面,有著巨大貢獻。
由于境內水能資源豐富,加上政策鼓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福建掀起小水電建設高潮。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小水電站6588座,裝機容量727萬千瓦,居全國第三位。長汀縣所在的龍巖市,則被列為全國小水電基地。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小水電的種種問題漸漸突顯。
據上述長汀縣水利局負責人介紹,主要問題有三個:一是電站開發早、設施設備老化,存在安全隱患;二是小水電用水調節性能較差,豐枯變化大,不少小電站灌溉、防洪、供水等功能無法統籌兼顧;三是開發程度高,導致部分河流減水脫流,部分水庫河段水體污染。
這其中,尤以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最為引人關注。
“我縣水能資源點大小共142處,對應建了121座電站,占85.2%;技術可開發量10.5萬千瓦,已經開發了9.4萬千瓦,占90%。這兩個比例在全省處于前列。”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長汀縣的汀江、涂坊河等河流遭上百座小水電站攔腰“斬斷”,著實已“不堪重負”。
一個顯著的問題是,大量小水電站的存在,使汀江、涂坊河水流減少減緩,入水的污染物逐漸增多,于是水體污染、富營養化等現象日漸嚴重,水生態遭受破壞。
流經龍巖市的九龍江,有媒體披露稱全江上下總共建了上千座電站,遭遇的生態問題尤甚。
所幸的是,在小水電開發走出高歌猛進時代后,福建也越來越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將自身打造成中國東南部的生態屏障,成為福建的“立省之本”。
去年3月,中央更是出臺了《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將福建確定為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自此,部分小水電的退出只是時間問題了。
探索退出機制打造示范模式
除了面臨環保等外界壓力,小水電自身也有退出的動因。這也許能夠讓退出的時間再加快一些。
近些年,福建的小水電效益普遍較差。
上網電價較低是一方面———一般為0.20~0.35元/千瓦時,明顯低于相鄰省份廣東的最低保護價0.4元/千瓦時、浙江的0.45元/千瓦時;運營成本較高是另一方面———建成一二十年后,老化設備的運維及用工都需要不菲的花費。
“實際上小水電站業主對清退工作還是比較支持的,反正效益也不好嘛,選擇退出的話,政府還會給予合理的補償!”上述負責人稱。
有補償,是福建試點啟動小水電退出機制的保障之一。
長汀縣采用政府資金適當補償方式,設立退出資金專戶。根據裝機容量、建設年限、發電量、使用壽命及對水生態的影響等情況,區別對待,對需退出小水電進行評估,并依評估結果向業主發放補償。
清退也并非一味拆除。長汀今年規劃退出13座小水電站,其中拆除10座,限制運行2座,調整水庫功能1座。
對于調整水庫電站使用功能,落實生態流量,或利用豐水期發電并保證枯水期不截流的小水電站,長汀縣將參照火電廠脫硫電價做法,根據其新的發電量和改造成本,重新確定其上網電價,通過建立生態電價機制,鼓勵此類小水電站逐步改造成綠色電站。
據上述負責人介紹,長汀縣還將通過制定小水電站報廢辦法、拆除辦法,加強后期管理、后期評價等,多角度、全方位探索完善小水電退出機制。
在長汀、永春兩個縣的試點基礎上,福建省將出臺相關政策,以流域為單元,引導和鼓勵安全隱患大、效益低、水生態影響大的小水電站率先退出。流淌于福建的大江小河,離“舒筋活絡”之日應該不遠了。來源: 中電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