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只要是讓能源系統和電力系統更加聰明的技術,好像都叫“智能電網”。智能電網中必不可少的,是被稱作“智能電表”的新一代電表。智能電表將擔負的使命,是測定用電量,實現連結電力公司與用戶的信息通信。這是智能電網一直以來的印象。
電力系統要求需求與供給一直保持平衡,一旦平衡打破,電力的頻率就會發生變化。如果變化大幅偏離標準值,電力系統就無法穩定運行。在過去,電力的供求調整一直是需方“隨意”使用,供方一味配合。需方無需為供求調整做出特別的行動。
今后,發電輸出功率波動較大的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估計將會增加。這樣一來,供應能力的變化將隨之加大。如果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份額繼續增加,火力發電、水力和抽水蓄能發電等過去參與供求調整的發電份額減少,供求調整能力將會下降。
出于供應能力變化增加和供求調整力下降兩個原因,穩定供求平衡也將變得愈發困難。
作為一種供求調整的方法,蓄電池在未來也有望得到采用。但其前提條件是“蓄電池在成本上可行”。截至目前,蓄電池仍然價格高昂,不能馬上大量采用。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設想的一種方式是需求的能動化。
需求能動化是指消費者自行調整用電時段。電力公司向需方傳遞“希望在什么時間用電”的信息。作為回應,需方向電力公司反饋“在這段時間節電”等信息。而且,信息的交換還需要傳達到實際用電的電器。智能電網承擔的信息傳達作用將越來越重要。這就是智能電網重視信息通信技術的原因。如果能夠實現,就有助于通過需求調整供求。
如果可以實現,最實惠的調整方法莫過于此。在大規模采用可再生能源,難以像以往那樣由供方進行供求調整的情況下,只要借助需求的能動化,仍然有望實現遠比供方單打獨斗更為合算的調整。此時,如果不大幅破壞能源本來的使用目的——舒適性和經濟性,甚至能使其同時得到提升,普及將得到加速,從而實現穩定用電。智能電網有望擔此重任。通過采用轉移需求等方式承擔部分供求調整的任務,可以減少蓄電池等昂貴措施的采用量,推遲采用期,從而抑制社會成本。
中國市場情報中心(CMIC)是中國最權威的研究咨詢服務平臺。擁有超過100家以上國內外主流研究機構合作伙伴,包括國家權威統計機構、協會、專業研究公司、數據中心、信用調查企業等,10萬多份專業研究報告,涵蓋國民經濟各行業領域。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專業全面的研究報告,權威的專項咨詢服務,精準的市場數據,相關研究產品的增值服務。客戶包含100家以上全球500強企業和國內外相關行業的主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