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表示,國內外對智能電網有很多研究,最早是出現在美國和歐洲。總體來說,各個國家最初提出發展智能電網的側重點不一樣,歐盟更多側重在如何更高效地接納可再生能源,美國則首先是著眼于電網的安全運行。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對智能電網的研究比較多,但真正的實踐并不多,智能電網的建設還處于起始階段,而且各方采用的技術也不完全一樣。
在她看來,中國的智能電網有三個特點。首先,中國現在還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階段,如從2008年到2020年,電力裝機還要翻一番。其次,中國的資源分布和能源消費是逆向分布,這就意味著在中國的能源體系里,遠距離大規模的能源運輸必不可少,而且是必由之路。再次,中國還同時面臨國際社會的減排壓力和信息化社會帶來的壓力,中國雖然處于發展階段,但是整個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化和市場化的社會發展環境,這對電力供應的質量帶來很大壓力。
因此,中國的智能電網應該以“堅強”的網架建設為基礎,以控制為手段。“堅強”是發展的基礎,是滿足持續大幅度增長的發展要求;其次才是智能。
她指出,對于歐盟來講,其電力系統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基本上增長很有限,因而對于“堅強”電網這方面的要求并不多,但這并不是說這個電網可以不“堅強”。這就和人的成長一樣,歐美電網基本上已經是成人了,他們的身高體重已經成長到位,現在需要提高的是他們的一些智慧、經驗和處理問題的空間。而中國電網還處于嬰兒階段,首先需要關注的是他能不能健康成長,最后成為一個健康的人,這是成長的問題。因此,中國是從“堅強”和“智能”等方面來考慮智能電網的建設。
她還強調,在歐美智能電網概念中,宣傳較多的是IBM等技術解決策略中的技術,關注的是技術的最終應用。中國的智能電網框架則是電網公司提出的,更關注用戶雙向互動的功能,以及怎樣才能真正保證其功能的實現,這就必須在發電、輸電、配電等環節都能形成互動,而不僅僅是用戶和電網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