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家推出了做好火電、鋼鐵、電解鋁等13個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建立政府強制采購節能產品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制定了嚴格的行業準入標準,配套的工作就是要依靠科學技術,著力抓好重大節能減排工程和重點污染治理項目建設,推進節能技術改造。如此大勢,對生產節能環保產品的企業來說,無疑提供了難得的市場發展機遇。
????然而,現實并非像人們期待的那樣樂觀,障礙主要有三:一是缺少自主研發能力,不掌握核心技術。二是無序競爭,相互制約。提高裝備技術國產化,不僅是提高綜合國力,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之必需,也能有效降低國內使用者的采購成本。中鋼集團邢臺機械軋輥有限公司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精度寬幅鋁箔軋機用軋輥,售價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國外的同類產品也被迫降價。然而,即使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要搶占世界先進技術的制高點,也需要整合外部力量。而市場經濟的法則是優勝劣汰,每個企業都想一枝獨秀,率先發展,特別是在同質化競爭嚴重的領域,欲將競爭對手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相互抵毀、競相壓價的血腥拼殺屢見不鮮。這種互為仇敵的無序競爭,不僅會使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和效益大為縮水,還遲滯了企業的自主創新步伐,難以為節能減排提供更多、更好的先進技術裝備。三是科、企聯姻缺少市場化運作的“紅娘”。要發揮先進技術裝備在節能減排中的領跑作用,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制和機制,加快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而在這一點上,并非所有企業都能像寶鋼、一重、二重那樣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形成了合作共贏的機制,更多的還在“誰是主體”的自主知識產權歸屬、科研成果轉化、經濟利益分享等問題上糾纏不休。以關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合作不會愉快,也不會深入,更不會長久,所導致的單打獨斗,一方面使企業難以整合科技力量,集成優勢資源,在科技創新上長期處在自我封閉的落后狀態,另一方面則使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不能轉化成現實生產力,難以協助企業研制出盡快推向市場的節能減排急需的先進技術裝備。
????節能減排呼喚科技創新,而要使先進的技術、裝備成為節能減排的領跑者,則要以“政府引導、企業互動、市場化運作、配套政策”的環境和條件為保障,加快推進企業的聯合重組,產業的資源整合,科技力量的有效集成,市場的規范管理,從而通過市場的基礎性調節作用和政府的調控功能,突破障礙,打通瓶頸,使節能減排盡快取得成效,實現使用者與制造者之間的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