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計劃,應該體現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探索中國智能電網高效之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 管清友
實際上,在電網發展方面中國總體是不落后的,而且中國從一開始就參與規則的制訂,甚至在某些領域還處于領先地位。中國現在開展的各種計劃,包括新能源計劃、智能電網計劃,應該體現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其實,低碳經濟的發展特別契合東方國家的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
切合新能源產業發展
智能電網不是新名詞,在國外、國內都不是。奧巴馬只是把以前的東西搬出來,他的團隊當中既有技術專家,也有政治學者。其中,政治學者對推動美國新能源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奧巴馬在競選時期就大打“變革”牌,把自己塑造成為迥然不同于小布什政府的“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所以美國的新能源戰略帶有政治含義。
實際上,我國電網發展總體是不落后的,并且韜光養晦,防止出現不必要的國際爭端,但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堅定信心做好。低碳經濟是以市場為基礎的政府規制經濟,在很多領域是通過政府設定指標、規劃、約束條件來創造市場和產業。中、日、韓這樣的國家,都有非常鮮明的東方國家色彩,有明確的產業政策,有制定政策的經驗。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問題上,中國不見得一定處于劣勢。
美國很多精英分子非常擔心在這輪產業競爭當中落后。《紐約時報》2009年9月27日一篇題為《新的人造衛星》的文章說:“過去18個月里發生的最重大事件是中國決定成為環保國家”。這篇文章指出:“中國領導人大多是工程師出生,他們很少將時間浪費在辯論全球變暖這一問題上。他們明白,西藏的冰川正在融化。他們也清楚,即使氣候變化問題是個騙局,鑒于世界人口預計到2050年將增加25億人,對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也將飆升。屆時能源技術將與信息技術同等重要,而中國打算成為能源技術大國”。這篇文章還提醒美國和西方國家,“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即中國已悄悄踏上利用清潔能源發電的創新之路,而其現實意義不亞于蘇聯當時發射首顆人造衛星。危險的是,我們至今對此置若罔聞”。
的確,美國人看到了中美兩國的重要差異,中國領導人大多是工程師出身,他們很低調,不張揚,不爭論,只是悶頭苦干,而美國由于各種利益集團爭論,包括政治體制決策上的緩慢,可能會延誤很多時機。由此可以看出,以新能源為代表的產業發展方向,是切合全世界、全球性的應對能源危機、應對氣候變化大趨勢的。
從全球新能源的發展趨勢看,二次能源是新能源發展的主流,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是新能源發展的核心。根據REN21(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絡,RenewableEnergyPolicyNetworkforthe21stCentury)的數據,200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能力投資增長至1200億美元,相對于2006年(63億美元)和2007年(104億美元)實現了大幅增長。從2004年到2008年,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增長6倍,達到1600萬千瓦,風電增長250%,達到1.21億千瓦,總發電量(包括小水電、地熱和生物發電)增長75%,達到2.8億千瓦。
效益明顯功能強大
與美國的可再生能源投資作比較,中國的智能電網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主要表現為四個效益。
第一,投資拉動效應。這么大規模的投資,會創造就業,對經濟有拉動作用。根據公開的數據,2009年到2010年,中國堅強智能電網可以帶動投資1 萬億元,2010年到2015年達到1.5萬億元。這1萬億元投資相當于2009年中央項目投資的76%,相當于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6.7%,相當于當年 GDP的4.5%。這些投資相對于一個產業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數目,但從整個投資對經濟拉動來說,不算大。但是,這么大的投資下去,會帶動上中下游相關產業,其對經濟的影響不可小視。
第二,替代效應。經濟學講替代效應,指的是相對價格和機會成本。比如,允許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問題,就直接關系到煤電還是水電上網的問題。因為同樣是用電,來自煤電、小水電、太陽能和風電其對于環境的影響是很不一樣的。小水電可能有很多問題,但是如果沒有小水電替代,中國就要消耗更多的煤。而煤礦事故率高,對環境破壞大,造成地面沉降等等問題,這涉及到能源替代的問題。
第三,市場規模效應。智能電網的投資有非常大的市場,可能會創造很多就業崗位,摩根士丹利的報告預計,全球智能電網市場規模 2010年達到200億美元,到2030年將達到1000億美元。可以大概計算一下,1000億美元僅相當于中國2009年GDP的9.2%,規模也不大,所以不應過高估計智能電網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但是,這等于是又創造了一個市場,這個產業所形成的市場必然會對其他產業、其他市場產生重要影響,吸引大量的人財物流入,推動技術進步,推動節能減排。
第四,技術進步效應。智能電網將會推動電動汽車、智能電表發展,這些產品的不斷研制可能推動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從經濟角度講,電網投資和規劃必須考慮經濟周期的問題,智能電網的提出有投資拉動經濟的考慮,但以后經濟進入繁榮期,應該抑制投資的時候,電網投資怎么辦?這個確實需要考慮,因為智能電網投資肯定是長期的。
根據智能電網提出的歷史背景和經濟背景,筆者認為,中國發展智能電網也需要具備三大功能。
一是應對能源危機。智能電網應推動發展替代能源,并解決可再生能源入網、調峰的問題。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很小的時候,電網可以不考慮其接入、調峰等問題。但是,現在的規模和未來的趨勢,可再生能源發電都要占有很大比重,因此電網必須做出技術調整和適應。形勢催人,對此電網企業要有思想準備。
二是發展清潔能源。采用分布式供電系統可以從消費終端減少排放,并且鼓勵天然氣、沼氣聯供。還要鼓勵微網用戶自由接入,這個可能不會馬上做到,但是智能電網應該具備這樣的功能。一旦智能電網的規劃和投資下去,可能就是幾十年不變,不能因為當初考慮不周全造成“鎖定”效應,阻礙某些產業的發展。電網要成為鼓勵新能源發展,鼓勵技術創新的公共產品。
三是應對金融危機。要想提高中國經濟增長的效率和質量,必須進行關鍵技術的攻關,最好的前景當然是儲能技術的創新。但是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面臨一些困難。如果現在儲能技術無法取得突破,替代方案是什么?例如,車用充電電池,是充電還是換電池?發展還是不發展?
探索高效的發展模式
現在智能電網是熱門的概念,美國智能電網是“統一智能電網”(unifiedsmartgrid),強調“全國統一、可靠、降損、高效、投資拉動、可再生能源接入”;
歐洲是“超能智能電網”(supersmartgrid),強調“供電安全、跨區電力交易和輸送、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能源、環境保護”。我國的智能電網概念是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來的“堅強智能電網”。首先應該明確中國特色智能電網的概念,必須說清楚它有哪些特征,中國智能電網跟歐洲、美國、韓國有什么不一樣?中國人認為智能電網到底是什么東西?這直接決定了其投資方向、技術路線,還有商業模式。
關于智能電網的規劃,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是“生產者主權”。在規劃中,生產者往往把消費者放在被動位置,接受廠商的供應和價格。但是智能電網與用戶之間具有互動性。而要想形成互動,消費者必然擁有充分的選擇。智能電網的規劃從企業來說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想要盈利,必須有一個很好的以消費者為主導的模式。未來的商業模式是供給創造需求,還是需求創造供給?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可能最初是供給創造需求,引導需求,但從互聯網的發展看,最終必然過渡到“消費者主權”的模式,需求創造供給,引導供給。商業模式涉及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式,因此必須充分考慮消費者的選擇。
智能電網對整個電力產業有很大的引導作用,智能電網規劃對科學發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面。但是對智能電網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不宜估計過高。
智能電網戰略是國家能源戰略和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很多國家戰略的一個焦點,所以非常重要。國家電網公司的標準極有可能成為行業標準、國家標準乃至國際標準。這種大規模的規劃和標準,涉及到多個行業并且帶有公共性質,不是一家公司的事情。
我們還要探討投資資金來源問題。當然,國家電網可能要承擔最大的責任,可能還涉及到其他能源部門、交通部門、主管部門等等。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這都是需要考慮的。這種性質的投資,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協調相關部門進行細致的投資規劃、技術規劃和融資規劃,是全社會關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