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繁瑣的抄表工作,信息采集智能化 ????在過去,為了實現電能表等計量裝置及時、完整、準確地提供用戶用電量、電壓、電流等數據的實時監測和采集,電力部門的工作人員就得挨家挨戶查抄電表,進行登記并且統計。此項工作瑣碎異常,一般二三十人的電工就要負責八九萬用戶的抄表工作,平均下來,一個人就要負責四五千戶的抄表工作,工作量十分龐大,而且也很累人,容易導致因工作量大而造成的誤差。而智能電表出現以后,電力部門的工作人員就可以從挨家挨戶查抄電表的繁瑣工作中解放出來。而居民用戶也能享受智能化和便捷化的采集服務。同時,在以往的用電戶常常想要查詢家里的用電情況,擔心欠費停電時,傳統的只能提供按月查詢的功能,無法每時每刻通過網絡查詢昨天、前天的用電量,更無法細化到每一個時間段的用電量,而只要安裝上智能電表就可以實現對系統覆蓋區域內每戶居民用電情況的實時監測,居民家里每天、甚至是每個小時的用電情況在系統里都有記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還可以實時監控每戶居民交的電費余額,當電費快用完時,電力部門通過系統會及時向居民發出短信提醒,這樣就不用擔心欠費了。 ???二、挖掘忽略的用電細節,用電習慣科學化 ????在裝上智能電表之后,很多居民反映用電量大于之前未裝智能電表的時候,到了交電費的時候經常牢騷滿天,以為裝了智能電表導致的電量上升,進而懷疑智能電表的計費情況。其實經過研究探測,這是用戶居民的誤會所致。用電量增大,很多時候是因為用戶的用電習慣不好導致的。據有關電業局人士解釋,智能表比過去機械表的靈敏度、精確度更高,彌補了過去機械表用電計量的一些漏洞。比如很多用戶經常讓手機、電腦、電視保持“待機”的狀態,以為這樣不會產生電量,而傳統的電表因為檢測度不靈敏,基本不計費用,但并不代表它不產生費用,而是傳統電表的計費功能衰弱所致。同時,近期國家實現了階梯電價制,即:每戶超過每月60度的基本用電量后,每度價格要加8分錢,以此類推,家庭用電越大的,其電費自然比以前要貴一些。而智能電表的使用,能很好地響應這個號召,其準確的計費系統讓階梯電價在實踐上有了很好的操作性。致使人們在享受智能電表所帶來的便捷同時,因其靈敏的計費系統容易讓用戶找到平時忽略的用電大戶,保持用完電腦、手機,看完電視之后就及時關掉電源的良好用電習慣,保持節約用電的良好行為,響應節能的號召,為電力的節能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向電網提供多余電量,用電模式經濟化
????用戶裝上智能電表之后,智能電表還發揮了雙向計量的作用,不但可以記錄用戶本身的電量,還可以解決外在的需要,向智能電網提供多余的電量。因為用戶的用電量是參差不齊的,尚有大量剩余的電量存在,按傳統的模式,這些電量無法輸送到外界,造成了一些地方用電不足卻沒有有力的舉措加以解決的現象,而另外一些地區用電盈余但卻成了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這樣的“馬太效應”因為有了智能電表的出現便迎刃而解。當用戶有風能以及太陽能等分布式能源發電設施,而這些電力自己用不了的時候,還可以向電網輸送,直接接入到用電負荷重的用戶或者直接并入到大電網,以彌補有些地方用電不足的問題,充分提高用戶用電的經濟效益,讓電量也如花錢一樣用在“刀刃上”。
?
????結語:?
????總之,智能電表的使用沖擊了傳統的用電采集模式和電網操作模式,帶給人們便捷的同時,它更像用戶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協助其更科學和更有效地用電。雖然在“使用智能電表之后用電量就上升”的假象下一些用戶對智能電表還處于若即若離的狀態,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智能電網帶給人們在用電方面智能化和節能化的優勢之后,它必將會以更加強勁的姿態屹立在人們的智能幫手的隊伍里,而這樣的一天正日漸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