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許多細節都可以看到變化。對于當了36年抄表工的沈國華而言,從騎著老式鳳凰牌自行車奔走數日抄表,到現在一天之內可以抄錄1000只電表。從電力大用戶寥寥無幾,到如今先進企業遍布、用電總量大增。抄表數量和質量的演變,從一個側面見證了30年來電業發展的巨變。
上世紀70年代剛參加工作時,沈國華負責抄錄泖港地區的電表。那時,當地電表只有150只左右,但就是這為數不多的電表,抄錄卻要花上半個月。沈國華家住在松江鎮,當時要去泖港抄表只能坐輪船,6點就得趕到,當天得住在當地旅館,因為第二天還需要騎車1個半小時到泖港鄉下抄表。當時很多人家的電表都裝在室內,如遇家中無人,就只能無功而返,一天能抄40戶已屬不易。由于道路不好,都是泥濘路,有幾次沈國華連人帶車掉到了河里,渾身濕透。
經過數十年變遷,道路和交通便捷了,如今水泥道路通到了村口,去抄錄泖港地區最遠的一只電表,來回2個小時。如果是騎摩托車,不用下車就可以抄到表。如果開車走高速公路,40分鐘內就能到達。而從抄表所花時間來看,隨著抄表器完全替代原先的抄錄簿,抄表效率越來越高。以沈國華現在負責的新橋鎮為例,該鎮七八萬只電表只要七八個人負責就夠了,人均一天抄錄1000只表已是平常,效率幾乎是30年前的25倍。
上世紀70年代,購物都要憑票,購買大件還得托關系。而現在,各大家電賣場陸續開業,家用電器的增多使得居民家中用電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沈國華印象最深的是新橋鎮春申村三隊沈先生一家電費的變化。原先,沈先生居住的是平房。那時,10戶人家合用一只電表,每個月的總電量一共只有幾十度。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家用電器日漸普及,這臺電表的月用電量數超過了100度。上世紀90年代末,沈先生申請了獨用電表,僅他一家的月用電量上升到了300多度。而今,沈先生家在夏季用電高峰時一個月的用電量就達到六七百度,比起30年前的用電量增長了幾百倍之多。
剛剛開始抄表的時候,整個松江地區電表一共也就8000來只,而今已經達到41萬用戶。30多年前,松江的大用戶寥寥無幾,都是些諸如造紙廠、機床廠、化肥廠等企業,一共也就56家。如今松江區的大用戶數已有近5000戶,而過去有些高污染企業已不在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