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時值寒冬,在內江市威遠縣新店鎮民富村,本該還未播種的仔姜卻迎來了收獲。
20多年前,種植戶們通過鍋爐燒水、地下管道循環增溫的方式,促進生姜反季節生長,“鍋爐姜”成為了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經濟作物。兩年前,民富村響應國家“雙碳”政策,開始嘗試“煤改電”,利用電能加熱生姜地。
“保守估計,‘煤改電’可以節約三分之一的成本。”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民富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紅對種植方式的改進深有感觸。等生姜銷售之后,她要好好算一算,用數據來說服更多的村民加入“煤改電”的隊伍。
1
間隔約兩小時添炭
有的村民直接睡在鍋爐旁
當天上午9點,記者來到民富村時,好幾塊生姜地里,都有村民正在挖姜。放眼望去,一片片生姜地被薄膜覆蓋,旁邊各種管子穿插連接,匯聚到一個個高高的鍋爐中。
村民正在挖姜
這樣的鍋爐民富村有500多口,一口鍋爐可以覆蓋1畝-2畝的姜地。2000年,在外打工的劉紅和丈夫回到家鄉,開始種植“鍋爐姜”。“第一年種了一畝多,賺了兩萬多塊,高興得很。”成功的喜悅,劉紅還歷歷在目,第二年夫婦倆就擴寬了種植面積。
鋪設管道,種下生姜,種“鍋爐姜”的關鍵在于掌握火候,每隔兩小時左右添煤也就成了最辛苦的事。有一年,丈夫外出賣姜,劉紅一人在家忙活。七八口鍋爐分布在不同的山坡,她早晨四五點起床,像陀螺一樣滿山添炭。常常加完最后一口鍋爐,又該加第一口了。
在村里走訪時,記者發現,為了能照看爐火,隨時添炭,有的村民直接睡在鍋爐旁。一個簡易塑料棚,一張單人床,就是村民的臨時居所。
2
先行先試“煤改電”
節約成本更加智能環保
“現在不用守著鍋爐了,手機點開系統就可以設置時間和溫度,比如現在調到45度,當水溫升到了45度后,設備就會停運。”站在正在運轉的“煤改電”設備前,劉紅拿著手機演示道。
劉紅查看“煤改電”設備
2022年,一家生產熱泵熱水機的公司找到劉紅,希望在她那試點推廣“煤改電”,通過電能燒水取代鍋爐。
在當地,生姜被稱為“三高”產業——高投入、高風險、高利潤。買姜種、建鍋爐、鋪管道投入很大,“煤改電”效果如何誰也不知道,一旦失敗“全軍覆沒”。“我不去冒險,就沒人知道冒險的后果。”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劉紅同意了。效果出乎意料地好,2023年她又租賃了3臺“煤改電”設備。
說起“煤改電”的好處,劉紅滔滔不絕,第一更加環保,第二節約了成本,第三智能恒溫,更有安全保障。現在天冷,設備24小時沒有關機,熱水不斷循環。
她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同樣的姜產量,燒煤炭需要4萬多元,而電費只需要一萬多元,還不算人力成本。
3
智能恒溫吸引村民加入
特色農業產業前景廣闊
民富村9組組長鄒世偉也是種姜大戶,23年的經驗,讓他練就了“火眼金睛”——貼在鍋爐上的老式溫度計已經不太清晰,記者墊著腳尖好一番觀察都沒看清溫度,而他輕輕一瞥就看到此時是37度。他說,以前更“原始”,直接用手摸鍋爐來感知溫度。
每次路過劉紅“煤改電”的生姜地,鄒世偉總會下意識地去摸摸水管,想知道溫度夠不夠,設備好不好。當聽說手機就可以調節溫度,他也打算將鍋爐換成電能熱水器。
在自家的鍋爐前,鄒世偉一邊鏟起煤炭送入爐灶,一邊對記者說,他還開著小貨車,平時有運輸業務時,就得請人幫忙照看鍋爐。
鄒世偉為鍋爐添炭
看到村民在自己的帶動下躍躍欲試,劉紅欣喜的同時,也意識到推廣的難點。設備投入高,農村電壓不足,她家的“煤改電”設備就新安裝了變壓器、電樁。“產業很好,只有先行先試,逐步淘汰。”
其實除了“鍋爐姜”,民富村還有七星椒、葡萄、鮮食玉米等產業,其中七星椒不僅是威遠縣特產,還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供不應求。
走在2023年新拓寬的姜椒產業環線上,劉紅對2024年有新的期盼:改良技術,整合土地,發展產業,民富村還要更富裕。
4
記者手記
當聽到畝產值20萬元,記者眼前一亮,驚喜又羨慕。以冷庫姜作為種姜,村民一畝地能賺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從季節性生姜到“鍋爐姜”,輔助手段從“有煙煤”到“無煙煤”再到“煤改電”,從姜種依賴市場到建立冷鏈中心實現自主供應,民富村一次次敢為人先,走在了前列。種植大戶們在前面增產增收,普通村民也跟在后面嘗到了甜頭,通過就近務工和種植蔬菜,收入日漸增長。生姜地里,種植戶在鍋爐旁添炭,挖姜村民干得熱火朝天,他們用勤勞的雙手讓民富村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