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提升,一系列“新基建”、“穩增長”政策的出臺,充電產業鏈喊出萬億市場規模的預期,有了更多的產業鏈公司入局。但是,充電基礎設施前期投入成本高、投資回報周期長、充電樁使用率低、充電樁運營商盈利難,商業模式不成熟,充電技術及安全等問題,仍是充電產業鏈面臨的現實難題。
大功率充電需求提高,充電體驗沒有根本變化
當前,盡管充電基礎設施數量及功率不斷提高,但車主們的充電習慣及體驗卻并未發生明顯的變化。充電難仍是一個問題,顯示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需繼續加速,存在相當大比例的缺口。
“從2019年至今,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的充電行為習慣并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車主的日常出行距離依然維持在半徑50公里以內范圍,沒有因電動汽車續駛里程的大幅度增加和充電設施的快速發展而去改變自己的日常出行習慣。
充電習慣上,大家普遍在剩余35~45%電量時就開始充電,充到85%~95%電量時結束,甚至每天的充電量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充電的起始時間,仍然主要分布在15時和23時。因為這兩個時間點電價處于波谷期,可以降低用戶的充電成本。”北京汽車研究總院三電中心充電系統專業副總師白健表示。
隨著電動汽車總裝車電量越來越大,車主對用車成本的感知將越發強烈。“未來的公共充電服務業會出現跟當前餐飲業一樣的商業狀態,即大家集中充電的時間是固定的,那么如何在固定的時間段搶奪更多的車主去消費充電,將會是充電基礎設施企業們亟需研究的課題。”白健說。
與此同時,隨著新能源汽車不同技術路線對應汽車銷量的分化,再加上電池技術、充電技術的迭代升級,新能源汽車用戶的快充需求,正在得到滿足。近年來,不少車企布局超充技術,推出800V快充平臺電動車,新能源車可以在充電5-10分鐘的情況下實現較高的續航里程。
但如何提速需要從造成充電基礎設施缺口的原因來分析,此前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及其充電技術的不確定性是一大原因,不同技術路線的差異,加大了投資運營風險,影響了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
造成充電基礎設施缺口的原因還包括:充電樁和換電站設施前期投入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收入來源單一、充電設施使用率低,由此,充電樁運營商盈利難,充電服務的商用模式不成熟,也是充電產業鏈有待解決的難題。
多種商業模式入局,有序充電可減輕供電壓力
正因新能源車主的充電時段相對集中,高負荷對電網造成的沖擊不容小覷,這也是部分社區內限制充電樁建設數量的原因所在。
“當前社區資源日益枯竭,很多的小區里的配電柜已經沒有更多的開關和接口給新車主去建設私人充電樁,而私樁又可以極大提升用戶使用體驗。行業需要解決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確保更多的車主用上家充。在固定的配電容量上支持投建更多的充電樁,讓社區充電樁在固定的配電容量下,空閑時可以輸出更大的功率,實實在在地改善用戶使用感受。”白健表示。
另一方面,公共場站內的充電高峰排隊現象更為明顯。“當前場站電力的利用率并不高,峰谷價差讓用戶有明顯的選擇性。未來功率變得更大之后,就會導致充電的功率更加集中,平均來看,充電量可能并沒有太大的增加,但是峰值功率比現在高很多。如果大規模推廣,對電網也會產生非常大的沖擊。”特來電首席專家穆曉鵬表示。
對于這一問題,“有序充電”成為各方認可的解決方案。所謂有序充電,是指在滿足電動汽車充電需求前提下,運用峰谷電價等經濟措施和智能控制技術措施,優化調整電動汽車充電時間及功率,使之與電網供電能力相匹配,實現削峰填谷。即當電網用電負荷過大時,充電樁會自動降低輸出功率,優先保證居民、工商業用電;在電網低谷期,充電樁會自行提高輸出功率,充滿電后系統自動停止。如此一來既可讓用戶享受波谷電價,降低用電成本,也可減輕供電負荷滿載壓力。
在歐陽明高看來,未來,充電設施將進入V2G(車到電網)階段,從一家一戶和園區做起,實現車與車、車與家、車與園區、車與微電網的互動,利用大量的電動汽車形成一個“虛擬電廠”,前景十分廣闊。目前,電動汽車正從‘無序充電’轉入‘有序充電’階段,預計未來5年之內將會在電動汽車保有率比較高的城市,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另一方面,換電站模式今年以來再度興起,換電站雖然有即換即走、補能速度快等優點,但該模式存在較高的技術壁壘,兼容性差,再加上屬于需要高投入的重資產模式,從換電站保有量看,該模式未成為充電市場的主流。
此外,“私樁共享”這一商業模式趨于成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車企、充電樁運營商參與。私樁共享,指的是擁有私人充電樁的車主在充電樁閑置時間,開放給其他車主付費使用,這一模式可以快速盤活私人充電樁資源,提升私人充電樁利用率,補充公共充電樁不足現狀,緩解找樁難、充電難的市場問題;對于私樁車主來說,共享充電樁后可以賺取收益。截至今年6月,已統計的共享私樁數量達7.46萬臺,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盡管絕對數量快速增加,當前我國充電基礎設施還面臨著部分私家車未能隨車配樁、公共充電場站利用率低、充電高峰期負荷集中對電網造成沖擊等諸多挑戰。
從消費者的便利性角度看,我們的充電基礎設施還不能完全滿足用戶的需求。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對于現有充電基礎設施,有大量的創新工作要做,希望通過充電基礎設施安全管理和智能控制,使電動汽車安全水平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