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江帆
來源 / 界面新聞
“十四五”期間,中國核電建設將穩步發展。
6月16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核能發展藍皮書《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下稱《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運行核電機組達47臺,總裝機4875萬千瓦,同比增長9.2%,位列全球第三,僅次于美國、法國。
截至2019年底,中國在建核電機組13臺,總裝機1387.1萬千瓦,在建機組裝機容量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在運、在建核電裝機量合計約6262萬千瓦。
2019年,全國核能發電量為3481.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1%,占各類電源占總發電量的4.88%。
對于未來的核電發展趨勢,《報告》認為,核能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定位將更加明確,是大規模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基荷電源,核電建設節奏有望趨于穩定。
據《中國能源報》報道,《報告》預計“十四五”及中長期,核電建設有望按照每年6-8臺持續穩步推進。
《報告》預計,2020年底中國核電在運機組達51臺,裝機量為5200萬千瓦;在建機組達17臺以上,裝機達1900萬千瓦。
到2025年,預計中國核電在運裝機達70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在運和在建裝機合計達1億千瓦,較2019年底提高約六成。
預計到2035年,中國核電在運和在建裝機合計將達2億千瓦。
去年,中國核準開工包括漳州核電兩臺機組在內的六臺核電機組;海陽核電2號、陽江核電6號、臺山核電2號三臺機組投入商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正式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
《報告》表示,未來核電項目將以“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等自主化三代核電為主,進行規?;?、批量化建設。其中,“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和海外首堆工程有望今年投產運行。
《報告》預計,核能多用途利用示范工程有望陸續啟動。海上和動力破冰綜合保障船、海上浮動核電站、供熱反應堆等預計陸續啟動;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小型壓水堆等示范工程將相繼建成。
《報告》還認為,“十四五”期間,穩步推進中部地區核電發展,推動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省份比較成熟的核電項目建設,是解決中部地區電力需求問題的戰略選擇。
去年中國核電產業鏈實現均衡發展。國內核電主設備交付39臺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設備成功完成制造和驗收。
在核燃料循環產業方面,鈾資源勘查全年完成鉆探工作量65萬米,新發現工業鈾礦孔284個,地浸砂巖鈾礦找礦取得重要進展。
此外,新一代鈾濃縮專用設備研發穩步推進,自主燃料組件進入產業化應用階段;乏燃料運輸能力建設穩步推進,形成干式和濕式結合的離堆貯存格局,后處理產業能力建設按計劃推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