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發布《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提出到2030年建成與國情相適應的、完善的能源技術創新體系,能源技術水平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進入世界能源技術強國行列。在提到風電能源時,強調要掌握海上風資源特性,建立遠海大型風力發電系統等。
該行動計劃提出包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創新,高效太陽能利用技術創新,大型風電技術創新,現代電網關鍵技術創新,能源互聯網技術創新,節能與能效提升技術創新在內的15項重點任務。其中,在大型風電技術創新的行動路線圖中,提出要掌握我國海上復雜條件下的風資源特性,遠海深水區大容量海上風電場選址、布置、建造、施工及運行維護技術,海上復雜風資源特性和風電場優化布局技術,風電場實時監測與運維技術等。
預計2050年掌握突破30兆瓦級超大型風電機組關鍵技術,掌握不同海域規模化風電開發成套技術與裝備,能夠形成完整的風能利用自主創新體系和產業體系。屆時,風能將成為我國主要能源之一。
據記者了解,中國氣象局一直積極推進新能源資源分布評估、風電場選址、風功率預報工作。近些年,氣象部門根據高分辨率高精度數值天氣預報,建立各種氣象要素預報值與風機實際輸出功率間的物理模型和非線性統計預報模型,從而實現每15分鐘進行一次預報。隨著風功率預測技術普及,風電被視為可預報的一條“曲線”,而非隨機性電源,為風電大規模入網奠定了基礎。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