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全社會用電量441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這是繼2月份和3月份相繼出現負增長后,單月用電量增幅首次由負轉正。
業內人士認為,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措施正在逐漸產生效果,用電量止跌回升凸顯出經濟形勢的新變化。預計隨著二季度穩增長政策進一步加碼,經濟有望持續向好。
與此同時,4月份PMI與上月持平,保持在枯榮線上運行,出口降幅收窄,外貿形勢有所好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速回升了0.3個百分點。先行發布的宏觀經濟數據也釋放了經濟形勢不斷向好的積極信號。
“4月份國民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推動經濟平穩增長的積極因素繼續顯現并不斷積累。政策措施效果不斷釋放,經濟活力趨于增強,新動力繼續孕育成長,新產業、新業態引領作用明顯,市場預期總體穩定。”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解讀數據時表示。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步入新常態,用電量的變化也折射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新格局。
一是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盡管當前工業生產形勢依然嚴峻,但從結構看,在第一和第二產業用電量負增長的同時,第三產業用電量重回兩位數,達到11.2%,成為拉動用電量增長的最主要力量,體現出我國產業結構在持續調整和優化。
二是輕工業“一枝獨秀”。在工業用電量整體持續下滑的大背景下,輕工業用電量不降反增。數據顯示,4月份工業用電量雖是-1.1%,但輕工業用電量增速從-13.4%大幅回升至2%。
三是能源結構持續改善,清潔能源發展迅速。數據顯示,1月至4月,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1277小時,同比減少111小時。但同時,風電、水電分別增長7.9%和24%。對此,能源專家表示,在經濟穩增長的壓力下,風電已是拉動地方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手段。
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對穩增長政策加碼的預期不斷升溫。“在國內需求低迷、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的情況下,預計未來政府會加大穩增長的力度,穩增長將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說,在財政和土地出讓收入雙放緩、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短期難堪大任的壓力下,貨幣政策會積極配合公共部門需求的再擴張,預計未來還會進行降準、降息。
此外,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報告也認為,盡管經濟運行己釋放出企穩的積極信號,但當前經濟增長動能仍較弱,需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支出進度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貨幣政策應進一步向寬松方向調整,以降低經營成本,為企業生產營造更好的經營環境。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