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按照常住人口比例統計,我國城鎮化率達到了53.7%,但相比歐美國家80%以上的城鎮化率還有不小的差距。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繼續,我國各大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務壓力驟增,不僅體現在基礎設施、教育資源、醫療保健、住房等方面,還涉及到了衛生環保領域。
根據分析預計,我國2015、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產量將達到2.6億噸和3.23億噸,而目前全國各大中城市平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為66%左右[1],其中占用大量土地的填埋處理方式占比高達70%。隨著城市及周邊用地的緊張,大力發展垃圾焚燒產業勢在必行。
1垃圾焚燒行業的國內外發展現狀
20世紀初,在歐美國家就出現了垃圾焚燒處理技術,而可控焚燒、排放煙塵治理、余熱利用及發電的綜合處理技術,是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才開始發展的,并以日本及歐美發達國家為先。
美國在2001年就實現了全國生活垃圾全部焚燒處理垃圾焚燒發電廠爐排爐選型和設計研究并關閉了全國的垃圾填埋場,填埋場原先填埋的垃圾則挖出送至新建焚燒廠焚燒處理[2]。歐洲以德法等國家為工業國家代表,也發展成了成熟的垃圾焚燒發電產業,并且配套發展了焚燒裝備及煙氣凈化設備。
20世紀60、70年代,日本由于工業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迅猛,環境問題爆發。因此,日本也是最早開始進行大規模垃圾焚燒處理的國家之一。從1965年以來,日本建設了超過3000臺焚燒爐,到了20世紀,日本的垃圾焚燒處理量已占到了垃圾處理總量的70%以上[3],無害化處理比例超過90%。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及沿海發達城市和省會城市等,人口規模增加了數倍。以山西省會太原市為例,至2014年,常住人口430萬,以每人每天0.8~1.1kg的垃圾產生量計算,每天約產生4000噸,而現有的侯村垃圾填埋場的日處理量為1500噸,庫容僅夠使用17年。因此,快速發展垃圾焚燒,是整個國家持續發展必然的舉措。
1985年,深圳引進了三菱的成套焚燒設備;2003年上海環境在上海市江橋鎮建成江橋垃圾焚燒發電廠,引進了德國斯坦米勒的順推爐排技術后,單爐在每日處理量400噸甚至500噸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焚燒爐在全國各地大中城市開始迅速發展。
2垃圾焚燒爐設備技術分析
國內的垃圾焚燒發電設備大部分都是引進國外的技術。以核心的焚燒爐來說,主要是回轉窯爐、流化床爐、熱解氣化爐和爐排爐。雖然還有其他的爐型等,但應用與規模都較小。
回轉窯爐是一個緩慢旋轉的回轉窯,內壁鋪設耐火磚或者是水冷壁,依靠窯體旋轉進行垃圾的攪拌,窯內燃燒溫度可達1200℃。回轉窯爐處理垃圾不需要預處理,適應多種成分的垃圾,可以焚燒污泥。其缺點是單爐處理量較小。
由于美國有眾多人口在30萬以下規模的中小型城市,回轉窯焚燒爐在美國有較多的應用。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美國發展了多種回轉窯焚燒爐。常見的有基本形式的回轉窯爐(如圖1)和帶干燥爐排的回轉窯爐[2](如圖2)。
圖1基本形式的回轉窯焚燒爐
圖2帶干燥爐排的回轉窯焚燒爐
1988年,日本的谷山大市發明了“大谷熱解氣化爐”后,這種焚燒爐開始逐步推廣。這種焚燒爐的爐內分干餾蒸發爐和高溫燃燒爐,干餾爐保持還原氛圍,將垃圾干餾氣化,然后進入第二高溫燃燒室,在900℃~1600℃的強氧化環境下充分燃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