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推廣智能電網的最大阻力來自于人們的不了解,有些人認為智能電網就是在家里裝個智能電表。
編者按
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7月15日在清華大學演講時介紹了全球面臨的能源和氣候挑戰,其背后的深意在于將中美能源合作落實到操作層面。
早于朱棣文拋出的“繡球”,中美能源合作1995年就已起步。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高級項目主管威廉·華萊士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稱,NREL參與了中國西部無電地區的“送電到鄉”工程。智能電網可能納入中美能源合作的生態伙伴關系。
遠在美國,大公司的CEO在各種場合開始大談特談智能電網;華盛頓能源政策和立法圈將智能電網和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并列為三大焦點。
這就是智能電網的現實地位,它還會進一步走紅,并將成為未來世界能源領域領導者。
“大家都叫我‘智能電網之父’,雖然我的年齡差不多可以做祖父了。”三個多星期前史蒂夫·豪絲先生(Steve Hauser)正式履新,出任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NREL)主管可再生能源并網接入的副總裁。
史蒂夫·豪絲的名字是和智能電網運動緊密相連的。2002年,他被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世界著名科技雜志《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喻為“智能電網革命的先鋒”;2003年,他領銜創辦了如今智能電網界最核心的組織“智能電網聯盟” (Gridwise Alliance );2007年,他參與起草了對智能電網運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美國能源獨立和安全法》(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 of 2007)第13章。題目為“智能電網”的第13章,首次把美國國家電網輸配系統的現代化與智能電網的概念直接掛鉤。
“智能電網不是我發明的,但是我已經為智能電網的推廣付出了十余年的時間。”
史蒂夫·豪絲的職業生涯也是和智能電網運動緊密相連的。早在十二三年前他就曾在NREL任職,當時幾乎沒有人聽說過智能電網,現在重新回到NREL擔任副總裁,“意味著智能電網是重視技術研發及其應用推廣的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未來重點發展方向和推動力。”
本月初,史蒂夫·豪絲先生在他的新辦公室里接受了早報記者的獨家專訪,他為自己的夢想終于得到世人認可感到很欣慰,但同時表示這意味著新的挑戰的開始。
“智能電網”只是剛起步
東方早報:奧巴馬總統簽署的《美國復蘇和重新投資法》為智能電網發展提供了45億美元的啟動資金,而美國能源獨立和安全法案卻是布什總統任期內通過的,是不是可以說兩任總統都對智能電網的發展有所貢獻呢?
豪絲:我不這么認為。《美國能源獨立和安全法》是一年半前通過的,而《美國復蘇和重新投資法》是6個月前簽署的,但是之前整個智能電網發展的醞釀和準備階段長達八九年之久,我覺得業界的公司和組織比如 “智能電網聯盟”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智能電網發展到今年的局面,它們功不可沒。當然兩個法案是一脈相承的:《美國能源獨立和安全法》第13章第4節“智能電網技術研究、發展和示范”以及第13章第6節“智能電網投資成本的聯邦匹配資金”的資金是由《美國復蘇和重新投資法》中的45億美元提供的。
東方早報:你推廣了智能電網概念長達10年之久,為什么突然之間大家一下子對這個感興趣了?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發生金融危機,沒有《美國復蘇和重新投資法》中的45億美元,智能電網的發展是否還能達到現在的局面?
豪絲:不能,絕對不可能。45億美元是真正的錢,沒錢一般是沒人在乎和關注的。你也許也看到了,最近的三四個月間,IMB、CISCO、西門子的CEO們在各種不同的場合都開始大談特談智能電網,他們現在談是因為現在不是空談而是有錢操作了。現在的時機很好,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有資金資助,又有成熟的科技。前幾周在華盛頓能源政策和立法圈的一個朋友對我說,6個月前是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現在是能源效率、智能電網和可再生能源。所以說現在是三大焦點,而智能電網似乎又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之間扮演了橋梁的作用。
東方早報:作為“智能電網”之父,你參與智能電網運動長達10多年,現在終于夢想成真,是不是很驚喜?
豪絲:還不能說是夢想成真,應該說別人終于認可了你的夢想了,意識到你極力推廣的東西的重要和必要性。現在大家都開始關注智能電網,國會也關注,總統也關注了,智能電網的知曉度急升。我承認這樣很有滿足感。我跟我太太說,很多時候我的確感到自己是個先鋒,走在前人沒有涉足的領域。過去的10年中,我們克服了無數阻力,經過了數次斗爭,終于達到今天的局面,但是這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真正的困難的開始。所以說不是成真,而是剛剛開始。
最大阻力是人們不了解
東方早報:你提到了困難和阻力,是不是傳統的電力企業對智能電網還持保留意見?
豪絲:傳統的電力企業的態度在過去一年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你的說法放在過去是成立的,但是現在情況大為改觀了。他們已經意識到建造核電廠不簡單,建造燃煤發電廠也不簡單,建設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廠也很難,所以智能電網給了他們一個其他選項,他們在發展以上基礎設施的時候,同時也會考慮到運用智能電網的科技和解決方案。
東方早報:那么你認為推廣智能電網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豪絲:推廣智能電網的最大阻力還是來自于人們對其不了解,早期甚至是一年前,你跟人提起智能電網,人們會不理解你到底在說什么,或者認為智能電網就是在家里裝個智能電表。我們會解釋說智能電網不僅僅是智能電表,而是電子信息科技對整個電網系統帶來的變革,就像這些科技改變了航空業、百貨零售業一樣,但是人們依舊會反映這個概念太抽象了,聽不懂。智能電表其實幫助人們對智能電網有了個直觀的認識,從而幫助他們對整個大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雖然很多時候也帶來了智能電表等于智能電網的誤解。還有部分原因是美國汽車工業的危機,部分原因是電池技術的發展造成人們對即插式混合動力車(PHEV)的認知度比較高,從而也幫助人們進一步對智能電網有了一些認識。
現在需要盡早實施項目
東方早報:撥給智能電網的45億美元是《美國復蘇和重新投資法》資金的一部分,籠統說來也是要用來刺激美國當前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的,而且業界人士也認為在提交給美國能源部的申請材料中,能創造多少就業機會是能否中標的重要考量指標之一。在這個情況下,會不會造成為了追求短期就業機會而忽視智能電網長期發展的狀況?
豪絲:這也是我擔心的一點,我希望我們在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也創造了我們所謂良好的“行為準則”。通過各種不同的示范項目和工程,測試不同技術以及運用,知道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經過分析總結最后提煉出一系列可復制的、可持續發展的運作和商業模型。現在我們的項目可以從聯邦政府處申請到最多50%的撥款,但是兩年以后要考慮的問題是沒有聯邦財政資助,這些項目如何存活下去,如何復制他們的成功經驗。我重新回到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參與起草了《美國能源獨立和安全法》中有關智能電網的立法,后來我們有了資金資助,現在我們要正式實施這些項目了,現在才是真的開始。我最關心的就是在未來兩年時間內要把該做的事情都要做對。我們要選對項目,盡早開始實施,分析和理解,從中得到經驗及其影響力,這對智能電網的中遠期發展非常重要。
東方早報:講到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型,我的感覺是,目前還沒有現成的模型,大家似乎都意識到了智能電網能帶來的好處,但是卻不太愿意承擔價格頗高的先期投入。
豪絲:對,這是另一個挑戰。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可以參考分散價值鏈的理論,從終端消費者、電網運營商到發電廠整個價值鏈上各方都受益了,消費者的最終賬單減少了,電網運營商獲得了可靠性和穩定性的保障,發電廠得到了電能并網接入的好處,所以大家可以分擔成本;或者也可以由第三方承擔早期投入,再把解決方案分別賣給其他各方。聽說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市也要建設智能電網城市,而他們將會是另一個商業模型,因為奧斯汀市的電力供應從發電、輸電到零售的企業都是由市政府所有的。他們是非營利企業,先期投入也是由市政府的財政收入承擔,但是這個模式也是有政治風險的,比如智能電網城市這個倡議是前市長主推的,現在換了市長,我就不太清楚新市長是否對此感興趣,所以他們目前進展如何還不太清楚。還有前不久,韓國政府率領企業家代表團來美國訪問,他們表示要建設全世界第一個智能電網國家。我私下跟一些企業家交談,問他們在商業層面上可行嗎?他們回答,我們這里是國家規定的,整個行業是國家控制的。總之,正是因為沒有現成商業的模型,所以才會搞很多示范項目,測試各種不同模型,紐約、加州、科羅拉多州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模型。
朱棣文很了解整個行業
東方早報:6月中旬《華盛頓郵報》刊登過一篇文章,稱能源部長朱棣文對目前《復蘇和重新投資法》里分配給能源部資金的發放速度太慢表示沮喪與不滿,稱他希望資金快點發放,這樣才能盡早看到刺激經濟和創造就業的效果。文章還特別提到了45億美元用于智能電網的資金至今才發了1480萬, 對此你怎么評價?
豪絲:那篇報道出來的第二天,我去白宮和一個同事一起吃午飯。午飯后看到朱棣文部長正好與能源部電力辦公室的成員開會,其中包括埃瑞克·奈特那(Eric Lightner,能源部聯邦智能電網特別工作組組長,早報記者已對其做過專訪)。朱棣文部長對他們表示歉意并解釋那篇報道是記者錯誤地解讀了他的意思,他的原話不是那么說的,他沒有抱怨資金發放的速度,他對他們的工作很滿意,表示很支持他們。我想朱部長是專家型的部長,又是科學家出身,他對整個行業很了解,所以不存在抱怨和不滿,我認為那篇報道沒有參考價值。作為顧問團的成員,我所知道的審批過程是:申請者遞交申請材料之后,專家組會對申請的項目進行全面的評估,評估的指標包括技術含量、商業模型、應用范圍等,并在90個工作日之后給出明確答復。
東方早報:中國也提出了要建設堅強的智能電網,你對此怎么看?
豪絲:中國國家電網代表團前段時間訪問美國,會見了美國一些業界代表,我當時在場。根據我和一些代表的談話,我感覺中國更強調鋪設更多更長的高壓輸電線。我個人感覺,好像中國家庭用電量遠遠沒有美國家庭大,美國人喜歡一年四季整套房子都開空調,弄無數個大冰箱和各種各樣的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