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洲的電力危機引發了電力用戶的不滿情緒,紛紛遷怒于電力放松管制計劃。其最大教訓是電力改革必須促進電力發展,在解決舊的矛盾時,必須防止新矛盾的產生,特別要防止影響電力發展。
在今年3月出版的美國《輸電與配電》雜志中《加洲融化了》一文說:“作為全美國放松管制運動的先驅于1998年抱著很大的希望開始的加洲電力放松管制計劃,已經在日益增長的批評和不確定性及即將來臨的財政失敗和不信任中上崩瓦解了。現在加洲正抓緊處理由于放松管制計劃而加劇的電力短缺、電力價格飛漲、電力公司瀕臨破產、電力供應不可靠和每天都可能出現的停電威脅之下,自第二次世界大站以來首次在這個黃金之時上上下下產生的問題——很難發現還有一個對原來放松管制計劃的支持者?!?
目前加州正在辯論解決電力危機的措施,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能夠立即從根本上解決危機的辦法。文章說:“不管執行什么法律,解決辦法都只能是暫時的。被激怒的用戶發誓要在2002年3月的加州選舉中提出一項議案,以便永遠埋葬電力放松管制。”專家們認為:問題不在于電力放松管制,而在于加州政府對電力問題的復雜性認識不足,電力預測被忽視,十年中沒有建設一座大型發電廠。 忽視了發展是造成電力危機的根本原因。
美國《輸電與配電》雜志3月號的另外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沒有完結的神話,”作者認為:“加州的放松電力管制并沒有創造加州的電力危機,它只是加快了電力危機的到來和加快了破壞。今天的缺電局面可以追溯到幾十年來一些特殊利益集團,包括那些不要在我們后院”建發電廠和輸電線的群體,拒絕建設秋電力設施。由于放松管制十年來。沒有新建一座大型電站,而每年卻增加負荷200萬千瓦,前美國是一個超級大國,但它的電力系統卻只有第三世界國家的水平?!边@段話道出了美國加洲電力危機的根本原因。其實不僅美國存在這種情況,經濟發達的國家幾乎都潛伏著這種危機因素。日本和臺灣地區都為找不到發電廠址和輸電線走廊影響了電網的發展,在我國的深圳市由于找不到變電站址和輸電線走廊影響了電網的發展。即使“西電東送”能解決電源問題,沒有強大的變電站和輸電線路也是徒勞的。引入競爭機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甚至還會使矛盾惡化,加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臺灣省在修建新的發電廠引入招投標機制以后,獨立投資電廠照樣建不起來。怎么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還是要依靠政府的決心。這篇文章指出:“現在是包括加洲在內的美國(看來包括世界上所有經濟發達的國家地區),要頭腦清醒地作出正確決擇的時候了:
▲不要上收輸變電設施,政府要幫助電力公司解決輸電走廊;
▲不要插手發電部門,而要消除那些阻礙建設新電廠的環保和政治上的障礙;
▲不要強迫電力公司從電力庫購電,應當讓電力用戶與發電商簽訂購電臺同,以獲得合理的電價。”
這就是說要發展電力工業,必須有必要的土地,發電廠和輸變電工程用地,靠引入競爭機制是無法解決的。為保證電力工業的發展,國家必須在區域規劃,城市規劃中留出發電廠和輸電、變電設施的專用地(一省、地區劃定若干處輸電線通道,類似高速公路一樣),由政府征用,歸電力部門使用。這是保證和促進電力發展的重要措施,甚至比引人競爭機制更為重要。